浦城非遺
| 2014-10-21 11:01:32??來源:東南網 責任編輯:鄧忠衛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浦城茶燈舞 茶燈舞, 又名"白菜燈",在當地有近百年歷史。是由當地農民在田間地頭自發的舞蹈形式演變而來,即農民用去了白菜芯的菜殼當做燈罩,在中間插上蠟燭當舞蹈的道具,且取名"白菜燈",農民通過"白菜燈"舞以自娛自樂的形式慶豐收、表喜悅、祈天佑、寓吉祥。后來舞蹈動作漸成固定形式,成為當地傳統的民間舞蹈形式,流行在富嶺上路一帶講浙江龍泉話的村子(圳邊、上橋、高坊、前洋、雙同、山路等村)。每年春節期間,各村"白菜燈"的表演成為當地的一種風俗活動。隨著舞蹈內容和形式的變化,上世紀70年代,"白菜燈"舞改名為茶燈舞。 在浦城,春節期間舞"龍燈"是大部分鄉村的主要民俗活動形式,唯獨在富嶺上路這一帶至今沒有"龍燈"(歷史以來當地風俗是忌諱舞龍燈),因此茶燈舞就成為上路一帶節日喜慶的主要民俗活動形式。在人們文化生活相對枯燥文娛活動比較少的年代,可供欣賞亦可自娛自樂的茶燈舞,能給人們帶來許多歡樂,深受當地百姓的喜愛歡迎。其民間演出隊也隨之越來越多,興盛時幾乎村村都有。茶燈舞旋律悅耳、親切、上口、易學易唱,適應現編現唱,演唱亦可以身邊農家事為內容。在當地平常百姓都能哼上幾句。 茶燈舞演出時間通常在正月初三(開燈)至正月二十(熄燈);主要形式是單獨表演,自有相對固定的舞蹈形式;也有與當地的"獅子燈"舞一起表演,一并流行,代代相傳。 茶燈舞演出隊伍約二三十人,各自分工不同,有舉旗的、提燈籠開路的,有樂隊人員及表演人員等。每到一村,進出必先拜社公(地方保護神叫社公,通常在村口蓋有小廟),然后才會正式表演。 演出隊在走鄉串村表演時,一般是提前幾天先送帖告之后才來表演。但常有未收到送帖的村子村民會在半路攔截演出隊,在本村表演后才讓過村。在當地,家家戶戶曾流行著接帖的習俗,正月期間,把茶燈舞當做吉祥物迎接到家中,相信會帶來好運,新的一年能風調雨順,五谷豐登。茶燈舞接進家門,家家戶戶都會張燈結彩,鳴放鞭炮,大人小孩出門相迎,家中備以桂花茶、糕點等招待。 茶燈舞常在百姓家客廳表演,樂隊站在廳堂旁伴奏,由數個身著艷麗民族服飾的女子,每人手執兩盞茶燈起舞,隊型時有變換,邊舞邊唱著吉祥賀詞恭祝東家。東家回報以熱烈的掌聲和紅包致謝。 茶燈舞傳統演出內容有《采茶上山》、《倒采茶》、《五梅花》等。表演人數多為單數,通常五人、七人或九人。 茶燈和民間的"龍燈"有著一樣是燒燈習俗,當年演出完就將茶燈燒毀,來年又重新制作。祖上還有定下規矩,表演年數宜單不宜雙,一旦開演,就需連續表演一年、三年或五年。 茶燈舞從田間地頭走上大街小巷,其燈具也隨著改進,最早出現的是用四瓣紙糊竹篾骨、形狀似菜似花的白菜燈代替白菜殼,方便演出。后來,人們追求美感,進行燈具改良,白菜燈造型、照明方式及制作材料都逐步有所改變。到了上世紀70年代,出現用綾綢糊裱、通體透亮、形似茶花的燈,形態更美、效果更好,"白菜燈"舞因此亦被改稱為茶燈舞。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末開始,縣文化館工作人員多次深入富嶺地區采訪和研究茶燈舞,詳盡記錄舞蹈動作、音樂、服飾、道具等,并作人體形象描繪攝影,編寫歷史沿革概論,后被收入《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 2008年,浦城茶燈舞被浦城縣政府公布為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浦城豆腐丸 浦城豆腐丸是浦城特有的風味小吃之一,其加工方法為當地獨有,歷史悠久。浦城豆腐丸是高蛋白、低熱量的健康美味小吃,其物美價廉、廣泛普遍和方便快捷的特點,成為浦城的一大名吃而經久不衰。如今在當地街頭巷尾的小吃攤里,依然隨處可見它的影子。 據傳,浦城豆腐丸起源于漢朝,與豆腐的起源接近,距今已有2000多年歷史。浦城在歷史上久負"閩北糧倉"盛名,有"歲一獲而粟米裕如,鄰縣咸資接濟"的史料記載,有"浦城收一收,有米下福州"的歌謠傳誦。歷史上的富庶推動了當地的飲食文化發展。人們對飲食相對講究,精益求精。從美食角度而言,豆腐丸是豆腐的一種烹調做法。其以豆腐和豬瘦肉為主料,制成后形似橄欖,色白如雪,如明珠懸浮于湯汁之上,湯汁五味調和,連湯進口,嫩滑香味四溢,可謂"色、香、味"俱全。 長期以來,豆腐丸與當地人們的日常生活緊密相連,成為了浦城標志性的小吃之一,成為了浦城人的歷史回憶,無論天涯海角,是浦城人都會知道,浦城豆腐丸。 2008年,浦城豆腐丸被浦城縣政府公布為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