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城非遺
| 2014-10-21 11:01:32??來源:東南網 責任編輯:鄧忠衛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浦城民間剪紙 剪紙,是一種古老的傳統民間藝術和廣泛流傳在民間的習俗活動。浦城地處福建最北端,與浙江、江西相鄰,歷史上是閩越族活動中心,在西晉時期,隨著大量的人口遷徙入境,帶入豐富多彩的中原文化,同時將剪紙藝術傳到浦城。在隨后的1000多年間歷史文化和傳承創造相互交融、不斷發展,形成了內容與形式豐富多彩的浦城剪紙。浦城剪紙(在當地俗稱花樣)以其悠久的歷史和地域特征,在我國剪紙史上寫下了濃重一筆。 浦城民間剪紙,有著獨特的地域特征。一是花樣古老,代代相傳。祖輩流傳的花樣通過各種民間習俗活動,相傳相承并使用而延續。二是手法古老,口手相傳,采用墨皂拓印花樣,紙捻固定的傳統手法,純手工剪出。三是傳人秉衍,代代相傳。通過母傳女、婆教媳、鄰里相傳、親友相傳,使原生態古老剪紙技藝得以傳承和延續。四是出現專司剪紙的剪花婆(嫂)。村里有人要娶媳嫁女、生日壽誕、喬遷華居、祠堂祭祀等,請剪紙能手數位,分用途剪各色花樣。大戶人家請剪花婆可剪上一個多月。發展至清初,浦城民間剪紙更加興盛,據當時寓居浦城的文學大家梁章鉅《代吉祥說》記載:"常見人家饋送食物,無論大盤小盒,其上每加紅紙一塊,或方或圓,必嵌空剪雕四字好語,如'長命富貴'、'諸事如意'之類。……其婚娶喜慶之家所用尤繁"。熱愛浦城鄉邦文化的梁章鉅,對浦城剪紙大加倡導,使浦城剪紙形式更加多樣,內容更加豐富,更富內涵。 浦城民間剪紙的藝術特征有五點:一是以字組畫,畫中有字,字中有畫。有圖必有意、有意必吉祥是浦城剪紙最主要的特征之一。二是獨幅紋樣居多,這與民間剪紙的用途多用于點綴禮品和裝飾喜慶之事的用品有關。三是諧音寓意,浦城剪紙一樣蘊含了中國傳統諧音文化的精髓。四是傳統民間文化印跡明顯,民間傳說、神話故事的畫面占有一定數量。五是同屬于中華民族"母親的藝術"之一,花樣代代相傳,作品原生態居多。 浦城民間剪紙有著很高的歷史價值:一是浦城民間剪紙既有北方剪紙源流的雄渾,又有南方剪紙源流的柔美,南北相融合衍生,形成地域特色,是中國民族民間文化的瑰寶,在中國剪紙史中占有獨特的地位。二是浦城剪紙代代相傳,作品多為原生態,這是數百年流傳的傳統紋樣,反映出古老的中華民族民間文化的神韻,具有重要學術價值。三是浦城民間剪紙多用于逢年祭祀、訂親、結婚、走親訪友的用品及禮品上,有較濃郁的民間傳統實用環境,其花樣本身亦承載了較多的民族民間文化內涵,對傳承與研究民族民間文化有較高的參考和實用價值。四是浦城剪紙內容健康向上,寄托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烘托生活的喜慶氛圍,產生了神秘的藝術魅力,可以淘冶人們的情操。五是浦城剪紙史中,有著文學大家清代梁章鉅有關剪紙的文獻、及他家人的唱和詩,有梁章鉅創作的花樣十六種,收集整理這些資料,可豐富中國剪紙史。六是浦城剪紙已從最早的民俗用品發展成優秀的傳統藝術品,剪紙作品不僅在國內展出,近年還在菲律賓、埃及等國家展出,其作品遠銷到加拿大、美國、澳大利亞、墨西哥、日本等國。浦城民間剪紙的傳承和發展,為中國文化對外交流作出積極貢獻。 浦城剪紙是浦城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一直得到當地政府的關注和重視,縣文化部門很早就對本地的民間剪紙做了大量挖掘、整理和保護工作。1990年,浦城、柘榮、漳浦剪紙在福建省美術館展出,浦城展出168幅作品;1991年,《福建日報》專版刊載介紹了浦城剪紙,隨后中央電視臺二套節目和省電視臺分別作了專題報道。1991年在"全國首屆民族民間剪紙大獎賽"中,浦城就有15位民間藝人的15幅作品參賽。多年來,浦城剪紙多次參加各類各級展覽和比賽,大量的剪紙作品被省、地文化部門收為館藏,被海外名人、藝術家收藏。2003年"浦城縣民間剪紙協會"成立,有骨干作者107人,各鄉(鎮)、街道亦成立分會和興趣小組;縣文體局和文化館制定了民間剪紙保護計劃,并開展了一系列的剪紙培訓活動和展出活動,通過"藝術扶貧"工程在鄉鎮中建立了富嶺、臨江、永興、蓮塘等少兒剪紙培訓基地,致力在青少年中普及剪紙知識,提高剪紙技藝,傳承傳統花樣與風格,同時每年都舉辦剪紙大賽,通過大賽發現人才,創作佳作,擴大影響,提升整體水平;如今,浦城縣有專門的"浦城剪紙展示中心"提供宣傳教育、技藝交流的平臺,有規模化生產的民營企業"剪花嫂剪紙坊"集理論研究、剪藝教學、作品創作等功能于一體的專業團隊。全縣中小學和各鄉鎮剪紙培訓班遍布,組織比賽活動頻繁,能工巧匠輩出,涌現出一批批優秀的傳承剪紙藝人。 2007年省政府將其命名為福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2008年文化部命名浦城縣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剪紙)之鄉"。 浦城丹桂茶 浦城地屬中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區,特別適合桂花的生長,而且品質優秀,質地優良。2007年9月,南京林業大學桂花研究中心對浦城桂花品種資源進行系統調查發現:浦城縣現有桂花品種20個,其中12個品種首次在浦城出現,浦城桂花品種被正式命名為"浦城丹桂"。 桂花有2000多年的歷史,浦城早在1500多年前的南北朝,就有關于浦城桂花的文字記載。著名文學家江淹(444-505年)于元徽二年(474年)從高位貶為吳興(今浦城)縣令,在創作的詩賦中對浦城桂花大加描述和贊譽,曾作賦"桐之葉兮蔽日,桂之枝兮刺天"、"香枝兮嫩葉,翡累兮翠疊"等。時至明代,桂花已成為浦城當地的著名特產,品嘗桂花,贊美桂花,種植桂花,漸成風俗延續民間,歷史上,一直被文人志士大力倡導。 浦城人民早就有以丹桂為原料,蜜浸為木樨茶(當地對丹桂茶的叫法)的工藝。在清嘉慶十四年(1809年)編纂的《新修浦城縣志》即有記載。說明至少在200多年前浦城就有木樨茶的制作。木樨茶的制作于每年深秋時節,人們把打落的桂花帶回家,用白鵝毛把枝屑剔凈,然后放在滾沸開水里撈起,再拌上白糖浸漬封藏,待到貴客來時用開水沖泡即可奉上。木樨茶的制作細致精巧,是慢工細活,"殫日夜之勤,窮工極巧。天時人工,一不相湊,色味便差"。(清梁恭辰《北東園筆錄續編·蜜浸》)。 在清代,木樨茶有作為嫁妝和款客兩個習俗。清梁恭辰在《蜜浸》中記載:"浦俗嫁女必用蜜浸果品,以多為貴,至少亦須數百瓶……婿家往往蜜浸之精粗,卜來婦之吉祥與否。""今浦城大小燕集,以及新正(正月)數客,新賓登門,無不需此。"客來敬(木樨)茶,以茶示敬,以茶為禮,與吉祥、友善相連,成為了一種生活方式、一個當地習俗。 用丹桂茶待客,成為浦城人最高和最親的禮節,延續至今。在當地春節期間,逢客來臨,主人必奉上一盅木樨茶,道一句"清清吉吉",寓意祈福。色艷味甜的丹桂茶,襯托著喜慶,寓祝福吉祥,令人心中暖意融融,地域風情盡現其中。如今寓居海外他鄉的浦城人,總也忘不了珍藏一瓶丹桂茶以待客之用。丹桂茶已經成為浦城兒女思念家鄉的一種寄托和一種恒久不泯的鄉情。丹桂與當地人們生活緊密相連。 浦城木樨茶制作技藝代代相傳,幾乎家家戶戶都會制作木樨茶。如今,家庭制作與企業生產齊頭并進。據統計每年家庭加工制作超過10萬公斤,近年來企業的規模化生產加工能力達5萬多公斤。同時相關產品漸為豐富,有丹桂酸棗糕、丹桂薏米糕、桂花露包酒等系列產品生產。 目前據有關部門統計,浦城總體資源超過兩萬多畝,現存有百年以上樹齡的桂花樹55株。在臨江鎮水東村楊柳尖自然村的一株古桂花樹王,常年枝繁葉茂,根部一樹九枝,當地人稱"九龍桂",也稱為"九頭丹桂王"。其樹高15.6米,胸圍4.6米,冠幅18米,覆蓋面積230平方米。此樹基部0.5米處分生主干9枝,9枝主干在1.5米處又各分別生長出2個分枝,形成龐大樹冠。金秋時節,桂花飄香,滿樹桂花紅似火,近看是九龍戲珠的壯麗景觀,遠眺就像個大紅球。九頭丹桂王的樹齡已被專家測定為1100年以上,以"唐桂"被列入《中國桂花集成》(2005年9月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 浦城丹桂,1989年經縣人大常委會會議確定為浦城縣花。 2007年1月,中國經濟林協會正式命名浦城縣為"中國丹桂之鄉"。 2009年省政府將其命名為福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