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
| 2025-11-11 15:20:51??來源:福建日報 責任編輯:肖練冰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薛秀軍 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指出,提升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全面提升國際話語權,講好中國故事,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深化文明交流互鑒,廣泛開展國際人文交流合作”。同時,強調加強與“一帶一路”共建國家戰略對接,強化合作規劃統籌管理,深化基礎設施“硬聯通”、規則標準“軟聯通”、同共建國家人民“心聯通”。事實上,只有不斷提升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推進中華文化海外傳播,促進中外文明交流互鑒,才能有效推動與所在國民眾的人文往來、民心相通,拓展和深化“心聯通”;而有了“心聯通”,自然會更易于也能更順暢地去進行“硬聯通”和“軟聯通”。 歷史悠久、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在自身發展演化中孕育形成了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的突出特性,也孕育形成了自身的強大生命力、獨特的魅力和影響力。當其面臨現代化的挑戰,經由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特別是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既推動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推動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也塑造了一個新的文化生命體,一個以馬克思主義為魂脈,延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根脈,沒有斷裂傳統和現代,更不會制造自身和他者主客二元對立與沖突的中華文明的現代形態,其既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了根本的文明底蘊,也向世界展示了現代化完全可以有新的文明道路和文明樣態的借鑒與選擇。向世界有效展示和傳播中華文明,既能讓世界各國民眾更好認知、理解和認同中國式現代化,也能為世界各國民眾探索和推進自身現代化提供一定的中國參考與中國借鑒,更能促進中國與世界各國民眾的民心相通,從而更有利于攜手共建一個包容多元、互利共贏的人類命運共同體。 向世界有效展示和傳播中華文明,提升中華文明影響力,促進中國與世界各國特別是與“一帶一路”共建國家人民的“心聯通”,首先應堅持長期謀劃,循序漸進。不能只片面地強調中華文明的獨特性與優越性,還要強調中華文明與其他國家不同文明在歷史傳承和現實發展中的共同性、契合點,強調不同文明相互之間的交流互鑒、對話融通,以及以此更好地促進世界文明的繁榮豐富和各自文明的創新發展;同時,也需要通過統籌推進與“一帶一路”共建國家戰略對接中重大標志性工程、“小而美”民生建設項目,特別是挖掘能直接有效惠及共建國家民生福祉的一些民生項目建設的亮點,來更好地印證和強化中華文明的包容性、和平性,更好地促進和推動“心聯通”。 其次,應堅持有針對性、差異化、在地化的傳播。要加強區域國別研究,提升國際傳播效能,針對不同國家、不同機構、不同人群,根據其不同的歷史傳統、文化特點、生活習慣的傳播方式和手段,采取不同的傳播策略、方法和途徑。既要引進來,也要走出去。既可以通過多角度、多渠道展示中國人的日常生活方式、禮儀習俗、節日慶典等,挖掘其背后的文化意蘊、價值邏輯,在日常生活的“小切口”上主動比較差異并尋求共識,從而形成真正發自內心的呼應與契合,也可以及時把握、抓住或者創設、制造某個文化爆點來帶動一系列的文化熱議、關注,由此產生出更多的文化溢出效應。如前一段時間爆火的《黑神話:悟空》網絡游戲,不僅帶來眾多游戲玩家的熱捧,帶來國內一系列小眾景點的爆火,也帶來了外國民眾對《西游記》、對中國傳統經典文學著作的關注與熱情。此時,進行及時引流,讓“網紅”變“長紅”,讓“爆點”變成持續關注的“熱點”,顯然會事半功倍。 最后,還可以充分借助海外華僑華人的資源以及留學生特別是海外華裔留學生的資源,堅持以“僑”為“橋”,推動形成逐步向外擴散拓展的文化傳播路徑,以及由文化認知到技術學習再到設備、流程、標準的逐步了解、熟悉、認同和自覺主動的向外宣傳、在外應用等,從而在傳播中華文化的同時,也能推廣中國產品和中國設備,展示中國制造,推動了解和熟悉中國標準,在不斷提升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中,既做到“心聯通”,也有效實現“硬聯通”和“軟聯通”。 福建作為僑務大省,同時也作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核心區,充分發揮其向海傳統與僑務資源豐富優勢,助力提升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持續加強與“一帶一路”共建國家人民的“心聯通”,并以此促進基礎設施的“硬聯通”和規則標準的“軟聯通”,更好促進完善立體互聯互通網絡布局,更好推動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既責無旁貸,在當前和今后也必然會做出更多更好的表率。 (作者為華僑大學哲學與社會發展學院教授) |
相關閱讀: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