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尋中西醫融合之道與人文之光——評《中醫的科學密碼》
| 2025-08-27 09:53:23??來源:福建日報 責任編輯:肖練冰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彭榕華 7月的一個周六,福州西湖大夢書屋,暑氣蒸騰中氤氳著茶香與哲思。福建中醫藥大學《傷寒論》講師、中醫養生專家和中醫科普專家梅之凌老師以新著《中醫的科學密碼》(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25年出版)為引,與茶學專家、臨床醫師展開了一場以“生活中的中醫智慧”為主題的對話。臺下聽眾或許想不到,書中那些關于“脈管壓力”“微循環儲備”的精妙理論,正萌芽于十三年前他初入傷寒教研室時坐的“冷板凳”——當診室門庭冷落,這位學者選擇在養生理論與體質辨識的荒地上開掘中西醫融合的深井。從西湖書屋的文化對談到學術深山的孤獨攀登,一位傷寒學者的創新之路映照出中國醫學的未來圖景。 《中醫的科學密碼》一書共分為四篇,以臨床實踐為根基構建中西醫融合體系。第一篇《發熱》通過持續發熱案例指出西醫學退熱理論的不足之處,揭示人體散熱的三大途徑,闡明中醫理論對于退熱的臨床意義。第二篇《科學的評價標準》指出,檢驗一門學科是否科學的標準應以是否符合客觀規律為依據,而不僅僅只是實驗數據和所謂的“科學方法”。第三篇《高脈管壓力綜合征》創新性地提出了“高脈管壓力綜合征”“儲備循環”等新概念,為中西醫融合提供可落地的橋梁方案。第四篇《惡性腫瘤》提出引發啟動惡性腫瘤發病機制的四個要素,為惡性腫瘤的治療和預防提供有益的補充思路。全書以“發熱—高脈管壓力綜合征—腫瘤”三大病癥為主線,“微循環系統”為紐帶,融“守正創新”的人文智慧于其中,兼具學術深度與現實關懷,對于指導臨床疾病治療和傳統文化的創新頗有啟發意義。 梅之凌的學術轉身充滿戲劇性。當從行政崗位轉向《傷寒論》講臺與國醫堂診室時,他遭遇了所有青年中醫共同的困境:患者更信賴“白發老中醫”的刻板印象。他在自序中坦言,這段“冷板凳期”反而促成其研究視角的獨特轉移——當同行聚焦臨床診療時,他敏銳發現養生防病領域存在巨大的學術空白。 不同于常見的養生知識匯編,梅之凌的探索直指中醫核心難題:個體化差異。他在書中深刻指出,每個人的體質都有特殊性,只有辨識清楚體質狀態,才能制訂個性化養生方案。這一認知成為貫通其中西醫融合思想的橋梁。從《傷寒論》的六經辨證到現代循環生理學,他將中醫“氣血”理論與西醫循環系統創造性聯結,提出“高脈管壓力綜合征”等新概念,在人體血管張力與中醫“肝氣橫逆”病理狀態間建立了解剖學關聯。 這種創新并非書齋幻想。書中詳述的典型案例令人信服:西醫體檢“指標正常”者,經中醫望診卻發現眼周發暗、橈動脈緊張等“陽虛水停”征象。這類“健康的不健康者”現象說明,構建中西醫融合的新醫學體系具有重要的臨床價值。 面對“中醫是否科學”的世紀之問,梅之凌展現出難得的理性鋒芒。在《中醫的科學密碼》中,他通過發熱機制、高血壓本質、惡性腫瘤防治等現代醫學難題,揭示中醫整體觀的方法論價值。 書中對“多次服用退熱藥導致疲勞食欲不振”的分析尤為精辟:當西醫聚焦體溫調節中樞時,中醫卻從“汗出傷陽”角度警示過度退熱的危害——兩種視角本質是微觀分析與系統觀察的辯證統一。這一思辨深植于福建傷寒學派的學術基因,其師承脈絡可溯至福建省名中醫張喜奎教授提出的“六經為綱,病證結合”診療體系。張教授強調“需以動態病機觀統攝個體證候演變”,梅之凌進一步將張氏“病證動態觀”與現代技術結合,提出“儲備血管張力”這一可驗證的生理學指標。書中以高血壓為例,通過監測血管張力動態變化,捕捉“肝陽上亢”證候的早期微循環障礙——這正是對張喜奎“病—證—癥”結合理論的現代詮釋。 更難能可貴的是,梅之凌將導師的學術精髓升華為文化自信建構路徑。當書中批判“中醫不科學論”時,其內核呼應張氏“以臨床實效證真知”的務實哲學。這種師徒學脈的承續,在《找自己》“認知決定選擇”的命題中形成回響:從張喜奎的“動態病機觀”到梅之凌的“脈管壓力量化模型”,中醫科學性的論證始終扎根臨床沃土,而文化自信正源于對療效真實性的堅守。 梅之凌的學術創新,始終散發著武夷巖茶的氤氳清香。作為福州茶養書院的創始人,他總結的“通、補、悅、靜”茶養四性與中醫“和諧相融”理念深度融合。 在《中醫的科學密碼》的致謝中,茶養書院不僅是寫作場所,更是思想實驗場——這種獨特的人文氣質,使其理論建構超越單純技術層面。茶在他手中成為體質辨識的媒介。2022年福建省廣電集團的“茶與健康”講座上,他詳解六大茶類的性味歸經;2024年福建博物院“茶與中醫養生”活動中,他進一步深化茶道精神與中醫哲學的融合,提出“茶性即藥性,茶道通醫道”的核心命題,并系統闡釋武夷巖茶“巖骨花香”特質對調暢氣機的獨特價值。 當西醫僅看到茶多酚的抗氧化作用時,梅之凌構建了“茶性—體質—癥候”三維養生模型,這正是《中醫的科學密碼》提倡的“個體化健康管理”的日常生活實踐。這種人文關懷更體現在他對醫患關系的重塑中。書中特別感謝患者的信任,稱其為“臨床素材的提供者”,與《找自己》提出的“善解人意尤為可貴”形成互文。在茶香縈繞的診療空間,醫學不再是冷峻的技術操作,而成為生命體驗的共情場域。 《中醫的科學密碼》的終極抱負,是創建一套“中醫框架為骨,西醫成果為肉”的新醫學體系,直指醫療協作困境與慢性病防控成本難題。梅之凌提出的解方充滿東方智慧:醫務人員應“同心同德、各就各位、資源互通”,這恰似其描述的茶湯境界——不同性味的藥物如茶葉般在水中交融,共奏調和之功。 書中《惡性腫瘤》篇對此有生動詮釋。當西醫聚焦癌細胞剿殺時,他轉而關注“區域病變環境”的改良,提出保持“中樞神經指令統一、循環系統壓力穩定、內臟功能協調、微生態平衡”等四維防治觀。這種整體思維既源自《傷寒論》“四季脾旺不受邪”的固本理念,又賦予現代微循環理論支持,典型體現其“新醫學”的融合特征。 梅之凌在武夷茶山考察時曾發現一個隱喻:那些樹齡百年的水仙茶樹,根系深入紅色砂巖裂隙,方能汲取特殊礦物質形成“巖韻”。他的學術探索同樣如此——當《中醫的科學密碼》的根系扎進《傷寒論》的古老地層,枝葉卻伸向西醫循環生理學的現代天空;當茶養書院的紫砂壺傾出“儉樂敬美”的茶湯,《找自己》的“認知先導論”已化為民眾健康選擇的指南。 這位學者在自序中寄語,新醫學體系或將成為我國未來醫學發展方向。 此刻的福州,茉莉花茶的清香正從閩江飄向大海,而中醫融合創新的航程,不過剛剛起錨。 (作者單位:福建中醫藥大學) |
相關閱讀: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