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本清源固根基 共祖中華向未來
| 2025-11-19 15:41:48??來源:福建日報 責任編輯:肖練冰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林娟芳 耿羽 臺灣光復是永載中華民族史冊的光輝一頁。在臺灣光復80周年的重要歷史節點,歷史文獻紀錄片《臺灣·1945》的重播,喚起兩岸同胞共同的歷史記憶。重溫臺灣光復初期的文化重建經驗,對于增強兩岸同胞的中華文化認同、促進兩岸同胞心靈契合,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光復初期臺灣文化重建的奮斗歷程與深刻啟示 紀錄片第五集《正本清源》與第六集《共祖中華》,聚焦臺灣光復后文化重建與民族認同重塑的艱辛歷程。當時臺灣社會迅速迸發出回歸中華文化的熱情,生動證明了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是兩岸同胞心靈的根脈和歸屬,是兩岸同胞共同的精神家園和精神紐帶。 文化與教育的正本清源,是一場關乎民族認同重塑、國家主權彰顯的重要工程。臺灣光復后“去日本化”并“再中國化”成為最緊迫的任務之一。重建臺灣的工作包括政治建設、經濟建設、文化建設。正如紀錄片《臺灣·1945》所展現的,臺灣光復后在圍繞語言重建與教育體系改造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系統性的措施,這為臺灣隨后在經濟、政治上重新融入祖國奠定了至關重要的心理和文化基礎。 臺灣光復后涌現的文化重建熱潮,是中華文化強大生命力和凝聚力的生動體現。在日本對臺殖民統治的50年間,日本殖民當局強制推行日語教育、灌輸日本文化,企圖割裂臺灣與中華文化的聯系,但中華文化的火種始終在民間頑強地傳承。臺灣光復后,長期被壓抑的文化認同感便如火山般噴發,臺灣民眾熱情高漲地學習國語、恢復中國傳統節日習俗、傳唱中國戲曲、重溫中國歷史……文化根脈的堅韌性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支撐,是維系民族情感和精神世界的強大紐帶。 臺灣同胞的愛國情懷和民族意識,是任何力量都無法篡改的民心主流和社會正道。紀錄片中有一個片段感人至深:1946年,林憲等組成的臺灣光復致敬團赴陜西祭拜黃帝陵,這個致敬團的行動代表了當時臺灣社會主流民意——回歸祖國的激動喜悅與對民族身份的迫切確認。遺憾的是,致敬團因天氣原因受阻,未能抵達陵前,只能在耀縣遙祭,告慰祖先“臺灣重歸祖國版圖”。然而,正是這種“雖不能至,然心向往之”的堅持,更加凸顯了臺灣民眾回歸祖國愿望的強烈與真摯。60年后,88歲的林憲終圓祭拜夙愿。這是跨越了一個甲子的承諾兌現,兩岸同胞內心深處對中華文化的認同和對中華民族共同祖先的追念,是任何力量都無法割斷的。 二、增進兩岸文化認同的現實意義與時代價值 文化認同是民族認同的基石,也是維系兩岸同胞情感的重要紐帶。面對“臺獨”分裂勢力篡改歷史、“去中國化”的逆流,強化兩岸文化認同,已成為遏制分裂、促進融合的迫切任務。臺灣光復初期的文化重建,為當下反對“臺獨”分裂行徑、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供了歷史鏡鑒。 中華文化是兩岸同胞共同的精神家園,承載著中華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積淀與情感記憶。從語言文字、哲學思想到民俗藝術、倫理道德,兩岸文化同根同源、一脈相承,共同構成了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根基。這一論述深刻揭示了中華文化作為民族精神命脈的核心地位,強調其對于凝聚兩岸同胞認同、抵御“去中國化”逆流的關鍵作用。臺灣光復初期的文化重建工作,以恢復國語教育、傳承中華經典等方式,強化了臺灣同胞對中華文化的歸屬感。當前,面對“臺獨”分裂勢力篡改歷史的行徑,更需以文化為紐帶,強化兩岸同胞共有的歷史記憶與文化基因,守護好中華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園。 堅定文化自信,讓兩岸同胞有堅定的意志、充分的信心挫敗任何形式的“臺獨”分裂圖謀。自信才能自強。有文化自信的國家和民族才能立得住、站得穩、行得遠。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文化根基,才能從根本上鏟除“臺獨史觀”的流毒,揭露其割裂歷史、否定民族認同的荒謬性。歷史上,臺灣民眾曾憑借對中華文化的堅守抵御殖民同化;今日,更需通過弘揚中華優秀文化,增強兩岸同胞的凝聚力,讓“臺獨”分裂圖謀失去生存土壤。 文化認同為實現心靈契合的融合發展奠定基礎,是推動兩岸關系和平發展、實現祖國完全統一的內在動力。文化認同是最深層次的認同,能有效化解隔閡、增進互信,為融合發展提供深層支撐。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堅定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推動兩岸同胞共同弘揚中華文化。這一要求明確將文化認同視為融合發展的關鍵路徑,強調通過文化交流、青年互動、基層往來等方式,促進兩岸同胞情感融合與心靈契合。臺灣光復初期的文化重建實踐表明,唯有在文化認同的基礎上,經濟社會融合才能行穩致遠。當前,應繼續擴大兩岸文化教育合作,深化兩岸同胞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認知,最終為實現祖國完全統一積累更加堅實的民意基礎。 展望未來,我們要以正本清源的勇氣清除歷史迷霧,以“共祖中華”的認同凝聚民族力量。兩岸同胞同根同源、同文同種,共同肩負著民族復興的歷史重任。當前,面對復雜局勢,我們更需以史為鑒,讓文化認同成為推動兩岸關系和平發展、實現民族復興的強大力量。 (作者單位:福建社會科學院現代臺灣研究所) |
相關閱讀: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