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三個如何” 提升社區治理現代化水平
| 2025-10-28 15:08:55??來源:福建日報 責任編輯:肖練冰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在福州慶城社區活動中心內,居民在休閑閱讀。本報記者 王毅 攝 早在福建工作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就高度重視城鄉社區服務、管理與建設工作,長期關心指導社區治理格局建設,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理念,對社區治理中的黨建工作、基層民主、群眾服務、治安水平等方面作出重要指示。2014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州市軍門社區考察時,提出“三個如何”的社區治理之問:“如何讓群眾生活和辦事更方便一些,如何讓群眾表達訴求的渠道更暢通一些,如何讓群眾感覺更平安、更幸福一些。”為中國式現代化背景下推進社區治理現代化提供了根本遵循。 作為國家治理體系的“神經末梢”和社會治理的基本單元,社區既是中國式現代化戰略落地實施、服務民生的“最后一公里”,也是匯聚民力、回應民需的“最先一公里”。提升社區治理現代化水平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必然要求,直接關系基層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關乎國家長治久安、社會和諧穩定、人民安居樂業。我省始終將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三個如何”重要指示作為社區治理現代化的系統工程,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治理之路,不斷聚焦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提升社區生活品質,積極發展社區基層民主,構建生機勃勃又井然有序的社區治理新格局。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在提升群眾獲得感方面,大力推進社區服務體系改革,解決人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生活品質。一是提升社區服務可及性,開展完整社區建設,科學規劃社區服務設施布局,打造“15分鐘便民服務圈”,整合社區黨群服務中心、鄰里中心、綜治中心、便民服務站等資源,推進“放管服”改革,將政務服務窗口下沉至小區樓棟,實現就近辦、馬上辦,形成“一站式”社區服務網格。二是提升社區服務精準性,推動社區設施適老化、適兒化改造,創新嵌入“長者食堂”“四點鐘學校”等特色功能,為新就業群體子女開設公益暑托班,精準對接“一老一小”照護需求,構建“全齡友好社區”。三是提升社區服務可持續性,推動社區治理制度化、規范化,結合我省實際制定《關于加強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的實施方案》,深化黨組織與黨員“雙報到”機制,盤活社區“五老隊伍”,推行“社區服務積分制”,創新實現社區服務可持續發展,讓居民真切感受到社區生活品質提升。 第二,在提升群眾幸福感、安全感方面,統籌社區秩序與社區活力兩項要務,構建生機勃勃又井然有序的社區治理新格局。一是在社區治理秩序方面,結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福建本土文化靈活加強社區思想政治教育、凝聚群眾思想共識、持續開展移風易俗;及時防范化解社區矛盾風險,完善立體化、信息化的基層社會治安防控體系,推進“雪亮工程”建設,推動專業法治隊伍“五員進社區”,創新“媽祖評理室”等矛盾糾紛調解方式,實現社區矛盾糾紛的源頭預防和精準處置。二是在社區治理活力方面,以“近鄰黨建”為抓手,激發社區治理內生動力,推動基層組織有機整合,建設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在全省社區建好用好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孵化培育社區社會組織,建設引進專業社工機構,組建“銀發先鋒隊”“巾幗志愿者”等多元化志愿服務隊伍,推行“群眾點單、支部派單、黨員接單”服務模式;結合閩派特色文化開展社區鄰里節、民俗展示、體育比賽等群眾性文體活動,增強居民對社區的文化認同感與歸屬感。 第三,在增強群眾參與感方面,傳承弘揚“四下基層”優良作風,積極探索全過程人民民主的基層社區實現機制。一是貫通社區群眾民主參與渠道,探索完善群眾議事廳、網絡議事群、板凳議事會、臺胞交流坊等基層民主運行方式,構建多層次、制度化民主參與平臺,形成全覆蓋的民主參與鏈條,塑造共建共治共享的城鄉基層治理格局,激發人民群眾民主參與社區治理的主體意識。二是技術賦能民主參與流程,運用數字化技術開發閩政通、“鼓樓智腦”等智慧治理平臺,加快推進智慧社區建設,簡化社區事務參與程序,提升訴求處置響應速度,優化跟蹤意見處置流程,促進社區治理結構扁平化。三是拓寬社區基層監督方式,構建省級系統謀劃、市縣分級實施、鄉鎮街道具體負責的監督下沉工作機制,統合社區群眾監督力量,探索“四定一督”機制、“六個一”基層監督工作法,持續整治群眾身邊的不正之風和腐敗問題,保障基層社區治理的平穩運行。 提升社區治理現代化水平,要以“三個如何”重要指示精神為指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完善黨建引領、多元協同、數字賦能的治理機制,提升精細化服務水平,增強居民的獲得感、幸福感與安全感,夯實中國式現代化的基層根基。 第一,堅守政治高度,把牢社區治理正確方向。強化黨建引領核心地位,始終堅持黨對社區治理工作的全面領導,加強社區思想道德建設,將黨組織的政治優勢、組織優勢轉化為治理效能,深化“近鄰黨建”創新探索,推動黨組織向網格、樓棟延伸。完善社區治理體制機制,健全社區黨組織領導下的社區居委會、業委會、物業服務企業協調運行機制,持續探索黨員與黨組織“雙報到”機制,完善駐區單位、社會組織黨員負責人參與社區治理的工作機制。強化社區黨組織政治引領能力,開創新時代黨的社會工作新局面,加強社區工作者政治能力培訓,深入開展社區思想政治教育,用群眾喜聞樂見、身邊人講身邊事的形式傳播黨的創新理論,推動黨的創新理論在社區落地生根。 第二,要堅持以人為本,提升社區服務民生溫度。聚焦“一老一小”重點群體,合理推廣長者食堂等社區服務品牌,完善社區養老托幼設施,提供嵌入式專業化服務。關愛特殊困難群體,建立空間布局合理的殘疾人康復服務站,完善困難家庭幫扶機制,開展特殊群體定期探訪制度,提供心理疏導、情感紓解等服務,保障特殊困難群體的生存發展權利。規范化開展社區更新,深挖總結蒼霞社區改造經驗,持續改善社區人居環境,鞏固提升移風易俗、兩岸融合等社區文化治理成果。 第三,要創新服務機制,建設更高水平平安社區。推進數字化智慧治理,依托數字福建建設優勢,打造全省統一的智慧社區服務平臺。整合跨部門治理資源,串聯公安、民政、住建等部門實現社區人、地、事、物、組織等要素一網統管,開發統一集成的智慧服務應用,讓數據多跑路、群眾少跑腿,推動更高水平的平安社區建設。提供簡約化政務流程,深化“放管服”改革,推動更多政務服務事項下沉社區,推行“一窗受理、全科服務”。完善“居民點單、社區派單、部門接單”工作機制,實現群眾訴求快速響應,為群眾提供精準化精細化服務。創新多元化服務供給,實現群眾訴求快速響應,為群眾提供精準化精細化服務,創新社區與社會組織、社會工作者、社區志愿者、社會慈善資源的聯動服務機制,以“馬真精神”和多元化服務方式回應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第四,要豐富民主形式,提升社區活力與治理效能。統籌安排資源、服務、管理向社區傾斜,使基層社區有職、有權、有物、有人,更好地為群眾提供精準化、精細化的服務和管理。有效化解基層社區矛盾,創新發展“居民議事廳”“樓棟議事角”“線上議事群”“直播協商”等基層協商靈活形式,發揚新時代“楓橋經驗”。持續貫通社區事務參與渠道,擴大社區基層民主實踐,聚焦社區公共事務的關鍵小事、長期難事,維護人民群眾參與社區事務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廣泛吸納居民代表、業主委員會、物業公司、社會組織、駐區單位等參與社區治理,充分發揮“最廣泛、最真實、最管用”的社區民主治理效能。 (吳軍民 徐賀陽 作者單位:福建師范大學紀檢監察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