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極探索海洋碳匯標準
| 2025-10-14 11:42:18??來源:福建日報 責任編輯:肖練冰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程夢瑤 近日發布的《國務院關于全國部分地區要素市場化配置綜合改革試點實施方案的批復》,將福建省福廈泉地區納入其中,并明確提出“探索海洋碳匯標準”的特色任務。這既是中央賦予福建的重大改革使命,也是我省發揮獨特優勢、在高質量發展中搶占先機的戰略機遇。 “十五五”時期是我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關鍵階段,也是福建深化要素市場化改革、推動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窗口期。要素市場化改革的核心,在于破除體制機制障礙,引導資本、技術、數據等要素協同向新質生產力集聚。對福建而言,探索海洋碳匯標準,正是將“看不見”的生態資源轉化為“看得見”的市場要素的關鍵一招。這既是對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關于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的貫徹落實,也為打通“兩山”轉化通道提供了特色鮮明的一條路徑。 福建探索海洋碳匯標準獨具優勢 福建承擔此項改革任務,得益于其得天獨厚的條件和前期扎實的積累。 一是自然稟賦優勢突出。福建海域面積13.6萬平方公里,海岸線長度居全國第二位,閩江口、九龍江口、泉州灣等地分布著豐富的紅樹林、海草床、鹽沼等典型海岸帶生態系統,全省海洋碳匯儲量約占全國兩成,為碳匯標準的探索提供了豐富的資源本底和多樣的類型場景。二是福建是全國首個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具有政策優勢。三是科研與實踐基礎扎實,且呈現多點開花的態勢。在科研層面,廈門大學、自然資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等在海洋碳匯領域積淀深厚。在實踐層面,省漁業資源監測中心牽頭起草編制的福建省地方標準《養殖海帶碳匯評估技術規程》今年3月正式實施。廈門產權交易中心設立全國首個海洋碳匯交易平臺以來,海洋碳匯交易成交量約占全國八成,為海洋碳匯的計量監測方法學、交易規則設計及監管體系構建提供了直接的技術借鑒和模式參考。 以標準創新激活要素市場 探索海洋碳匯標準,絕非簡單的技術規范制定,其本質是構建一套全新的生態資源市場化配置的基礎性制度,是激活整個海洋碳匯要素市場的“基石”與“引擎”。然而,若無科學、統一的標準,這一巨大潛力將無法轉化為實際價值。標準的制定旨在解決海洋碳匯的量化、評估與確權問題,推動其從生態效益向可交易資產轉化。 一方面,標準是實現生態資源“資產化”、解決“度量衡”不統一的前提。首先,統一的計量、監測與核證體系,能解決實踐中“有多少”的精準量化難題,為廈門紅樹林、泉州貝藻等不同類型碳匯提供可比對的“標尺”,使其從地方性的生態效益轉化為可在統一市場交易的標準化資產。其次,標準能明確產權界定與價值評估規則,解決“誰擁有”“值多少”的問題,為福州濕地生態補償、漳州修復項目融資等提供權威的定價依據,避免因規則模糊導致的交易摩擦和“公地悲劇”。最后,統一標準為跨區域市場交易與有效監管提供了共同語言,能促進碳匯要素在全省乃至全國范圍內優化配置。 另一方面,標準是催生新產業新業態的“催化劑”。一套成熟的標準體系牽引了項目開發、監測認證、交易服務與金融創新等全產業鏈規范化、規模化發展。例如,廈門依托碳匯方法學推出“藍碳基金”和綠色融資企業庫,專項支持紅樹林修復與海洋牧場建設,形成“生態修復—碳匯價值—資本反哺”的良性循環。同時,標準推動科技創新與數據要素市場崛起,空天地海一體化監測網絡、微生物碳泵等關鍵技術突破碳匯核算瓶頸。海洋碳匯標準不僅盤活了生態資源,更培育了以“減排增匯”為核心的新經濟增長點。 系統謀劃、穩步推進福建探索 探索海洋碳匯標準是一項開創性工作,要求我們秉持系統思維,尊重海洋生態系統內在規律,聚焦技術研發、市場構建、項目示范與數字治理等重點環節,穩步推進實踐,為全國提供可復制的福建經驗。 一是堅持技術先行,攻克計量監測難關。海洋碳匯發展的核心瓶頸在于計量監測體系的科學性與精確性。建議由省有關部門牽頭,整合廈門大學、自然資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等科研力量,成立海洋碳匯標準專項工作組。優先選擇紅樹林這一相對成熟的領域,形成我省首個《紅樹林碳匯計量監測技術規范》(地方標準),并在閩江口、九龍江口等區域開展試點應用,重點突破碳通量觀測、沉積碳與惰性碳量化、全生命周期碳收支評估等關鍵技術,逐步建立覆蓋紅樹林、海草床、藻類及貝類養殖的碳匯核算體系。 二是推動規則同步,探索市場交易設計。海洋碳匯的市場化需以規則體系為保障。借鑒本省林業碳匯和全國碳市場經驗,研究探索將經核證的海洋碳匯納入福建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的可行性路徑。重點設計其與控排企業減排抵銷機制的銜接規則、交易流程、監管框架以及與生態保護補償、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等政策的協同機制,確保其“有市也有場”。 三是開展項目示范,以點帶面形成經驗。通過示范項目驗證標準體系的科學性與可操作性。在福廈泉三地選擇基礎條件好的灘涂、海灣,支持鼓勵地方政府、國有企業或社會資本投資開發一批海洋碳匯示范項目,全面測試從方法學到交易的全流程,驗證標準體系的科學性和可操作性,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福建模式”項目范例。 四是強化數字賦能,建設碳匯“一張圖”。大數據、物聯網與遙感技術是提升碳匯管理效能的關鍵。可充分利用大數據、衛星遙感、無人機、物聯網等先進技術,構建覆蓋全省重點海域的海洋碳匯監測管理平臺,動態監測碳匯資源的分布、變化與項目效果,實現數據統一管理、信息透明共享、風險有效監控,提升碳匯資產的公信力和金融吸引力。同時,探索通過“數字福建”政務云平臺整合多部門數據,構建碳匯“一張圖”管理系統,為碳匯資產的金融化與國際化提供可信數據支撐。 (作者為中共福建省委黨校經濟學教研部副教授) |
相關閱讀: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