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影視文化產業的高質量發展路徑
| 2025-11-04 15:32:47??來源:福建日報 責任編輯:肖練冰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周星 蔡東亮 進入新時代,福建憑借海絲文化核心區與對臺區位雙重優勢,正成為中國影視文化產業的重要增長極。廈門的金雞獎與福州的絲綢之路國際電影節形成雙城聯動格局,帶動了制度創新與產業集聚;“有福電影”品牌持續塑造文化認同,虛擬制片、人工智能、XR影像等技術賦能正在重構創作生態。以制度創新激發產業潛能,以科技賦能塑造文化新生態,正成為“閩派特色”再出發的關鍵路徑。 近年來,中國電影市場穩居世界第二,中國電影逐步形成“主流化、多元化、國際化”并行的新常態。在此背景下,福建影視需要確立清晰的戰略定位,發揮區位優勢,整合海絲文化、僑鄉資源等,構筑面向東南亞等海絲沿線國家的外向性敘事能力,以“在地化敘事+國際化傳播”的雙輪驅動為核心,既承接“文化強國”“一帶一路”傳播使命,又在區域文化自信、中華文化輻射圈與跨國文化對話中開辟具有福建辨識度的路徑,打造具有示范意義的文化品牌。 制度化平臺與標志性活動:“雙引擎”賦能福建影視產業升級 自2019年起,中國電影金雞獎長期落戶廈門。這一“制度化落地”不僅帶動了福建影視產業的集聚化發展,更象征著國家級文化資源的地方化轉向。金雞獎的常態化運行,使“節展—產業—城市”形成穩定的聯動機制,并推動廈門完成了從“天然攝影棚”向“影視出品地”的結構性轉型。這種轉型不僅意味著生產要素的聚合,更體現出文化資源配置方式與生產關系的深層變化。廈門現已形成以影像生產、后期制作、宣發經紀及創意策劃為核心的全鏈條生態,成為區域影視產業體系的重要樞紐。以《掃黑·永不放棄》《去有風的地方》等“廈門出品”為代表的影視作品,展現了“在地景觀—文化記憶—敘事實踐”的互動邏輯:它們一方面依托地方空間生產影像符號,另一方面又在全國傳播中反哺城市文化形象與區域文化認同。與此同時,“全年金雞、全城金雞”的常態化運作,也使廈門成為國家文化治理體系中的重要節點,不僅推動了廈門影視產業鏈的延伸與創新,也強化了地方文化自信。金雞獎不僅是一項榮譽性節展活動,也成為福建影視產業制度化升級與文化認同再生產的重要動力。更為重要的是,金雞獎的在地化機制進一步延伸為跨域傳播的平臺。 如果說金雞獎的落戶為福建影視提供了制度化平臺與產業聚合的內生動力,那么絲綢之路國際電影節則以“一帶一路”為紐帶,構建了福建電影對外交流與國際拓展的窗口。作為共建“一帶一路”國家之間的重要影像平臺,該電影節以“文明互鑒”為核心理念,吸引了百余個國家和地區的作品參展,境外影片比例超過九成,國際評委來自多國,有效提升了中國電影的國際能見度,也推動了“走出去”與“引進來”的雙向循環。這一平臺的價值不僅在于文化展示,更在于機制創新:通過市場活動與創投體系的制度化運作,構建了涵蓋創作、融資、拍攝與推廣的全鏈條合作網絡,顯著提升了福建在全國影視生產格局中的節點地位。近年授牌的福州、廈門、漳州、泉州、平潭、泰寧六大拍攝基地,使福建成為面向東南亞及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的影視拍攝與交流樞紐。這些案例表明,在“一帶一路”框架下,福建推動文化互通、技術創新與國際敘事共建的作用日益凸顯。 土壤與內容:以“有福電影”品牌戰略引領閩派影視創作 福建影視產業的內生發展與外向拓展,最終都落實于內容生產與文化表達的層面。近年來,福建在“有福電影”品牌戰略的統籌下,逐步探索出以題材創新、文化資源轉化與跨域合作為核心的創作機制。這一戰略不僅強化了福建電影在全國的文化辨識度,也使其在國際傳播體系中具備了更為主動的參與位置。 福建電影的競爭力首先來源于其題材資源的再生產與敘事結構的更新。從題材來看,福建電影是一座涵蓋革命文化、海洋文化、船政文化與僑鄉文化等的“富礦”,共同指向閩派影像的“紅、藍、綠”三大創作方向。紅色影像延續革命歷史傳統,強調集體記憶的再現與國家敘事的延續。藍色影像凸顯海絲文化與兩岸交流的視角,構筑福建作為海上文化樞紐的現代敘事框架。綠色影像則以現實主義和生態文明為主題,回應社會轉型與環境倫理的當代議題。三者共同構成閩派電影在精神譜系與文化邏輯上的三重坐標。 近年來,福建影視創作亦多關注民營經濟、數字經濟與鄉村振興中的普通人經驗,通過微觀敘事呈現宏觀變遷,推動“影視+非遺”工程,將閩劇、高甲戲、薌劇、莆仙戲等傳統藝術影像化,探索非遺資源向影視文化資本的再轉化,建構出具有文化記憶深度的影像風格體系。通過一系列創新實踐,推動涌現出《阿克達拉》《浪花朵朵》等一批兼具地域文化與時代精神的作品。 科技賦能與文旅融合:構筑福建影視文化產業新生態 當前,虛擬制片、人工智能與沉浸式影像等前沿技術正在全球范圍內重塑影視工業的生產邏輯。對于福建而言,主動融入這一技術變革,不僅是縮短與影視強省差距的必要路徑,也是構建“閩派特色”現代性表達的重要契機。 一方面,可依托“數字福建”的基礎優勢,構建區域性影視云計算與公共服務平臺,以形成“技術共享—資源整合—創作協同”的生產體系,為中小型創作團隊提供可負擔的高端技術支持,降低優質內容生產門檻,從而為閩派影視的創新提供持續動能。另一方面,推動影像產業與文旅經濟的深度融合。要加快落實《網絡微短劇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計劃》等,通過資金扶持與拍攝服務機制,推動創作與消費有效聯動。通過設立影視服務中心、完善協拍制度與文旅聯動機制,實現影像生產、城市傳播與文化消費的聯動閉環。從機制層面看,福建影像生態的可持續性取決于是否能在創作源頭嵌入影旅融合思維。未來,應推動制作方與文旅部門在項目策劃階段建立協同機制,實現“劇情—場景—旅游體驗”的系統銜接;依托“微短劇里看福建”等計劃,構建包含實景劇本游、文創產品與數字交互體驗的衍生體系;并通過大數據反饋評估影視對旅游經濟的帶動效應,形成“創作—傳播—轉化—反饋”的循環機制。 區位優勢與海絲通道:對臺合作與國際傳播的雙輪驅動 福建憑借對臺區位優勢與海絲歷史淵源,在兩岸影視合作與國際傳播領域中形成了兼具地緣性與制度性的戰略位置。一方面,通過對臺合作深化文化認同與市場聯動;另一方面,借助海絲通道推動國際傳播與文化共建。這種從區域互聯到全球互通的多層次擴展,使閩派影視成為國家文化外交與民間文化交流的重要實踐場域。 在兩岸層面,合作邏輯由交流互訪轉向內容共創,激活兩岸共同的文化記憶與情感共鳴,形成跨地域的文化共同體。未來,應進一步鼓勵發展圍繞閩臺融合主題的內容共創項目。充分發揮新媒介平臺的協同作用。借助海峽兩岸網絡微短劇大賽等機制,鼓勵兩岸青年導演與編劇以微短劇為實驗場,在“低成本—高共鳴”的模式中探索新敘事形態,推動兩岸文化交流從傳統影像生產延伸至社交媒體語境,形成媒介融合型的文化互動新模式。在國際傳播層面,可依托絲綢之路國際電影節落地福州的制度平臺,深化與“一帶一路”國家在合拍片、市場發行與技術交流等領域的常態化合作。對接國家廣電總局“中國聯合展臺”等官方渠道,推動閩派影視在戛納、柏林、威尼斯等國際電影節的持續亮相,實現從國家層級到地方主體的多元敘事聯動。結合海外市場需求,對微短劇等新興內容形態進行本地化譯制與敘事改編,利用YouTube、TikTok等國際社交媒體平臺,推動“從走出去到走進去”的文化傳播轉向。 (作者單位:福建師范大學) |
相關閱讀: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