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在福州(一):“習書記讓我明白了什么是初心”(上)
| 2021-02-07 18:07:16??來源:福建省人民政府網站 責任編輯:肖練冰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1991年1月14日,習書記在這一天的《福州晚報》一個不起眼的位置看到一篇豆腐塊報道,內容大致講的是福州需要一本市民辦事指南。這篇報道引起他的高度重視,他馬上組織市委政研室等部門的同志研究市民辦事的各種流程和難點,在50個小時之內就編寫了一份《福州辦事指南》,并且第一時間在報紙上發布消息,向群眾反饋。接下來,習書記召開市委工作會并作講話,要求機關干部對群眾的訴求給予充分重視,講求工作實效,少說空話,狠抓落實。這次工作會議之后3天,習書記又在馬尾的現場辦公會上提出,“要抓住那些群眾急需解決的問題”,群眾的事要“馬上就辦”。同時要抓為群眾辦事落實效果的督導工作,即使完成了,也要回頭看,通過督促檢查落實“真抓實干”。 機關一些干部存在多年養成的惰性,需要一個克服過程。但習書記雷厲風行,大大縮短了作風轉變的時間。同時,他也不斷創造更好的硬件條件和制度條件,著力提高干部為群眾服務的效率。習書記對制度問題有很多思考。他提出,把為群眾辦事置于優先位置,在辦事效率提高的同時,公務人員的勞動也需要制度化、規范化。比如,你想提高一個地區的治安水平,解決的方法不能是讓警察每天加班不休息,今天通宵加班了,明天是不是就要休息一天,否則身體受不了,第二天的工作也做不好。搞突擊只能解決一時的問題,但長此以往是行不通的,一定要把制度建設跟上,以制度合理調配人力資源,這樣才能可持續發展。 在這個思想指導下,福州當時搞了全國首個一條龍服務的“一棟樓辦公”,把各個機關單位的服務窗口集中在一棟大樓里,讓一系列手續可以在一個地方高效完成,讓群眾辦事少跑腿,大大提高了為群眾服務的效率。包括習書記后來到省里工作以后主持的“數字福建”建設,以及整合各個部門的投訴電話集中到“12345便民服務平臺”,喊出“12345,有事找政府”,再上升為電子政務,這些都在制度和硬件層面大大提高了辦事效率,打出了一套提高機關辦事效率的組合拳,保障了“馬上就辦、真抓實干”的可持續發展。 減負增效也是習書記對制度建設的一大貢獻。自始至終,習書記對基層都非常關心,當年他就提出減負要與增效相結合,把公務人員從一些無謂的低效勞動中解放出來,從文山會海中解放出來,讓他們有更多時間和精力做更多直接為經濟社會發展和為群眾服務的事情。 在習書記的嚴格要求之下,福州的機關服務效率得到明顯提高,經濟社會發展也駛入快車道。全市的生產總值在省會城市中排名從1990年的第12位上升到1994年的第8位,進入全國先進行列。 所有這些成就,都是習書記通過最基礎的調查研究,一步一步將政策研究成果轉化為工作實際效果。今天我們講整頓作風的問題,講減負和增效相結合,講減負和創新相結合,講多到基層現場去,這些都和習書記當年的思想精髓相吻合。習書記當年還不斷向我們指出調查研究要多到困難多的地方,多看具體的事,“少看花瓶和盆景”“多看看后院和角落”,直到今天,這些先進的工作理念和方法,仍是我們應該好好遵循的。 采訪組:“后院”和“角落”具體是指什么?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