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浦城:以“智”取“質” 糧穩民安
| 2022-07-06 11:28:22??來源:中國網海峽頻道 責任編輯:肖練冰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站在浦城縣仙陽鎮水稻公園觀景塔上,萬畝稻田朗然在前,遠處天際群山墨綠,近處剛插秧不久的稻苗鋪展南北,如同一條狹長的翠綠錦緞,稻田四周水光瀲滟,真是草木蔥蘢,一派生機盎然。 這是浦城稻田景象一隅。浦城是福建“北大門”,素有“福建糧倉”美譽,是全國、全省的商品糧基地縣,2011年被國務院表彰為“全國糧食生產先進單位”。全縣現有耕地面積53.76萬畝,2021年完成糧食種植面積47.63萬畝,總產量21.09萬噸,均位居全省前列。 近年來,浦城圍繞科技創新賦能,通過出臺政策、引導企業設備升級換代、深入實施科技特派員制度、對接高校院所、嫁接科研創新平臺、開發金融科技產品等,匯聚多方“智庫”資源,全力推動“浦城大米”從種植、生產、加工到銷售、品牌打造、農旅融合等全產業鏈的轉型升級,構建創新鏈、成果鏈、服務鏈一體化,實現“浦城大米”提質增收、品牌升值增效,從而實現糧穩民安,把“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
位于仙陽鎮的萬畝稻田一隅 林錦旺/攝 聚力打造糧食產業“智”高點 “過去,大米一定要經過兩三年陳化后才能制作米粉,現在我們研發了一種大米新品種,當年收成的稻谷便可以做米粉”,這個浦之玉米業有限公司董事長林益春口中的“大米新品種”,就是該企業與三明農科院科特派專家共同研發改良的“廣優151”品種,林益春將該品種制成的米粉稱為“有生命的米粉”。 除了積極研發優質品種,早幾年林益春已經有意識通過更新現代設備,推動從生產加工到倉儲環節的“機器換工”,他引進了日處理200噸低溫循環烘干技術,建成年產8萬噸全自動現代化綠色高標準大米生產線,以及具有現代化通風系統,容量達1.5萬噸的糧庫兩座,還有恒溫保鮮立筒倉24個,在線工藝設備自動化率達到100%。 “設備的更新換代不僅降低了人工成本提高了生產效益,而且有效保障了糧食的品質和安全,”林益春說道:“比如低溫循環烘干技術,通過低溫鎖住水分,并將碎米率降到最低,還確保谷子不落地,杜絕了二次污染;恒溫保鮮立筒倉,智能調控溫度,有效保障了大米的新鮮度等等。”
當地龍頭企業浦之玉正在加工大米 袁野/攝 浦之玉公司的品種改良和生產環節的轉型升級,折射的是浦城米企的共同意識,其背后是浦城縣委縣政府廣聚“智庫”運用科技力量賦能糧食產業的導向和決心。 為進一步實現保面積穩產量,今年浦城出臺了《浦城縣進一步加強糧食生產十二條措施》,扶持雙季稻、再生稻生產,鼓勵統一集中育秧、雜糧(大豆)種植,并在中央財政給予實際種糧農民一次性補貼基礎上,縣財政再給予每畝5元疊加農資補助,提高種糧積極性。 而浦城政府意識到,生產過程中農民所遇到的技術難關,是糧食的穩產、增量和提質的“攔路虎”,因此,在政策保駕護航的基礎上,科技創新是目前最行之有效的直接動能,科技創新有賴于人才支撐,要打造福建糧食產業的制高點,必須引“智”入“浦”。 因地制宜選派科技特派員,深化“產學研”合作便是行之有效的舉措之一。浦城縣發改科技局副局長陸佐灃表示,浦城建立了“專業技術人員人才信息庫”,通過“縣科特派服務中心”等平臺,選派大米種植、加工等領域專業技術人才深入田間地頭、經營主體,傳授科技創新技術和生產種植技術,依托科技提升大米品質與產能。
“謝華安院士專家團隊科技特派員工作站”為浦城糧食產業注入了“科技力量。”圖為謝華安院士在指導當地糧農種植再生稻。葉永仕/攝 2021年11月掛牌成立的“謝華安院士專家團隊科技特派員工作站”便是其中的重要成果之一,在該工作站的指導參與下,福建省水稻研究所在仙陽鎮陽墩村開展了22個水稻品種(組合)大區篩選試驗,成功篩選出福香占等適合浦城種植的優質稻當家品種。 陸佐灃介紹,深化實施科特派制度的同時,浦城積極主動對接高校院所,通過與福建農科院、江南大學、廈門大學、福建農林大學等高校院所合作,成立“浦城米業產業研究院”、“浦城再生稻科技小院”等科技平臺合作,以科技特派員為紐帶,實施開發一批高科技含量項目。 自1999年以來,浦城縣從高校院所引進大米產業新品種、新技術近百項(種),為龍頭企業建立訂單基地二十多萬畝,銷售浦城大米價值三十多億元。 為打通科技助農“最后一公里”,浦城積極推廣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建立親本繁殖核心基地等,目前全縣良種覆蓋率達98%以上, 同時積極推進農田建設管理數字化行動,利用遙感、大數據分析等現代信息技術,創新研發縣級農田建設數據資源管理系統“掌上農田”,實現農田資源全要素、空間化管控,為高標準農田項目立項提供“一鍵式”分析服務。
隨著土地平整、高標準農田建設等項目的實施,近年來,我縣全面推進機插機收、紡防統治等機械化種植,全面提高糧食產量和質量。圖為臨江鎮水西村農田實行機插作業。柳志勇/攝 科技“賦能”不僅助力浦城守好了“米袋子”,而且提高“稻品種”品質。近年來,浦城新培育了長香717A、濃香173A等5個省定優質稻新品種,新篩選了福香占、明1優臻占、靚香優福源香等優質稻品種。其中,“香型優質三系不育系長香717A的選育與應用”等4個項目被省科技廳列入省級科特派后補助項目,福香占先后榮獲省、國家水稻品種金獎。2021年,“浦城大米產業集聚區”品牌價值經過評估達354.32億元。 “品牌深耕”推動米業全鏈“蛻變” 浦城閩越山水農業開發有限公司董事長鐘安森在福州經營米業20多年,最讓他頭疼的是:由于難以控制各類大米的源頭,以至于批進大米良莠不齊,他常常接到投訴,深受其苦。 2019年,深感全流程品控重要性的他毅然決定回到老家浦城,成立了閩越山水公司,承包下了仙陽鎮的萬畝稻田,決心打造屬于自己的從種子、生產加工到經營銷售的產業鏈,“這樣自己放心,也能讓消費者放心”。 而讓鐘安森下定決心的重要因素是“浦城大米”品牌的全產業鏈可溯源的實現。 為進一步保障消費者“餐桌上的安全”,浦城縣制定出臺浦城大米團體標準和出臺《浦城大米溯源防偽管理辦法》,通過打造特色鮮明、高識別度的“浦城大米”溯源防偽標識,實現“一品一碼”源頭賦碼,消費者掃碼即可看到浦城大米從種植、收購儲存、運輸、加工等全過程,構建起“浦城大米”從田間地頭到餐桌筷頭的全過程可追溯機制,實現糧食生產全產業鏈互聯網可追溯和電子檔案信息化管理。
浦城是全國糧食生產先進單位,現有耕地面積53.7萬畝,位列福建省第一。圖為浦城大米品牌建設稻田彩繪航拍圖 李玄/攝 溯源防偽僅是浦城不遺余力做深“一粒米”文章、做強“浦城大米”品牌的其中一環。2021年以來浦城大力實施大米產業鏈提升工程,按照同類產品,采取統一標準、統一質量、統一檢測、統一標識的要求,設定“浦城大米”品牌納入門檻。 為全力守護“浦城大米”品牌美譽度,浦城以“產優質糧”為目標,從土壤治理、嚴格種植管理、嚴把收儲關口到設立糧食質量安全監控指揮中心嚴把加工環節、建設區域檢測中心,實現糧食質量全鏈條“閉環管理”,讓老百姓吃上優質米、放心米。 為持續擦亮“浦城大米”品牌名片。浦城縣引入專業品牌運營公司,借助“武夷山水”公共品牌的帶動,陸續參加海峽兩岸農產品采購訂貨會、名特優產品進廈航等系列展銷,開展“‘浦城大米’走進泉州”“浦城農特產品走進福州”等活動,形成共同向外推介和宣傳的品牌合力效應,搶占全國糧食銷售市場;并在推廣中充分強化各類專家技術資源,讓“浦城大米”品牌里的“科技味”香飄萬家。
浦城縣還注重將糧食產業發展和鄉村旅游結合起來,推動三產融合。圖為“醉美畫鄉”楓溪梯田秋景 李義友/攝 為不斷延伸“浦城大米”的品牌深度和廣度,浦城將糧食產業與鄉村振興結合,依托水稻良田,將地區特色產業、文旅景點、示范村莊等連線成片,打造農旅融合項目,吸引更多游客通過“沉浸式體驗”,感受“浦城大米”的優良品質和品牌魅力,從而提升“浦城大米”的附加值。目前已在仙陽鎮鄉村振興示范帶中規劃“萬畝稻田觀光項目”等。(林錦旺 施德書) |
相關閱讀:
- [07-05] 浦城法院開展“弘揚好家風,喜迎二十大”主題黨日活動
- [07-05] 浦城縣開展市場流通領域生豬私屠濫宰專項整治行動
- [07-05] 和諧征遷 為民服務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