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動搖
| 2022-02-28 10:26:10??來源:光明日報 責任編輯:肖練冰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轉化,并沒有改變我國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也沒有改變我國是世界最大發展中國家的國際地位。雖然主要矛盾內涵發生了變化,但解決主要矛盾的主要手段和戰略仍然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告訴我們,社會主義的成功,歸根到底要靠不斷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創造出比資本主義更高的勞動生產率。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這是大力發展社會生產力、不斷解決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中心任務,是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不斷取得成功的必由之路。從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變化的主要方面來看,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包括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更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等,這些都離不開豐富的物質基礎,都需要有更高水平的生產力和經濟發展基礎來支撐。這就決定了新發展階段我國仍然要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發展生產力,才能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當前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表明,原有的總量不足的矛盾已轉化為結構性矛盾,表現為某些領域產能過剩、某些領域供給不足的結構性失衡。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著力解決好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大力提升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才能更好地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更好地推動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的全面進步。 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是堅持唯物辯證法,從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五個方面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的根本要求。堅持唯物辯證法,就要堅持兩點論與重點論的統一,善于抓住主要矛盾,善于統籌協調,防止工作沒中心沒重點,眉毛胡子一把抓。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就是堅持重點論。唯物史觀告訴我們,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上層建筑反作用于經濟基礎。在“五位一體”總體布局中,經濟建設的成效直接影響到其他四個領域建設的成效,經濟建設為其他領域的建設提供動力和物質基礎。強調經濟建設的核心地位與統籌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并不沖突,在推進黨和國家各項事業的進程中,既要注重促進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建設各方面相協調,也要抓住經濟建設這個中心,大力發展生產力,推動生產關系與生產力、上層建筑與經濟基礎相適應,通過經濟發展帶動和促進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領域的協調發展。 新發展階段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實踐邏輯 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和關鍵。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是興國之要,發展仍是解決我國所有問題的關鍵。只有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才能筑牢國家繁榮富強、人民幸福安康、社會和諧穩定的物質基礎。在新發展階段推進高質量發展的偉大實踐中,仍然要長期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著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重視需求側管理,加快實現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經濟結構調整和經濟質量效益提升這三個關鍵問題,努力使經濟發展的成果更好地惠及最廣大人民群眾,更好地推動人的全面發展、社會的全面進步和各方面的高質量發展。 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是扎實推進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實現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正在進行的人類歷史上最偉大實踐,這將是一個長期的歷史過程,具有艱巨性、復雜性和挑戰性。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是扎實推進共同富裕的基礎和前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不只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但沒有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就不可能實現共同富裕。 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就是要通過全體人民共同奮斗,聚精會神搞好經濟建設,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不斷創造和積累社會財富。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做大做好“蛋糕”,需要繼續鼓勵勤勞致富、創新創業致富,最為廣泛有效地調動全社會積極性能動性創造性,讓創造社會財富的體制機制更加完善,讓經濟發展的活力和動力更加強勁。這要求必須堅持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堅持按勞分配和按生產要素分配相結合,毫不動搖地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毫不動搖地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通過全體人民共同艱苦奮斗促進共同富裕。(作者系同濟大學國家創新發展研究院副院長、上海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副主任)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