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 2021-10-21 09:20:43??來源:光明日報 責任編輯:肖練冰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最早使用“中華民族”這一名稱,是1902年維新派梁啟超提出來的。梁啟超曾解釋道:“何謂民族意識?謂對他而自覺為我。‘彼,日本人;我,中國人’,凡遇一他族而立刻有‘我中國人’之一觀念浮于其腦際者,此人即中華民族之一員也。”近代以來,隨著海外交往的擴大,“中國人”的另外一些稱謂如“華人”“華工”“華商”乃至“華僑”等詞,也開始在海外逐漸流行起來。實際上也為現代中華民族自覺觀念的形成,創造了直接的社會和文化認同條件,成為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有機組成部分。 “中華民族”這一名稱被廣泛使用,則是在辛亥革命建立中華民國以后。孫中山先生在就任臨時大總統的《宣言書》中寫道:“國家之本,在于人民。含漢滿蒙回藏諸地為一國,即合漢滿蒙回藏諸族為一人,是曰民族之統一。”此后,“五族共和”成為傳誦一時之口號。中華民國最早的國旗“五色旗”,就是“五族共和”的標志。北京是明、清等朝的古都,紫禁城以南號稱“國門”的“大明門”“大清門”,民國成立后更名為“中華門”。辛亥革命后,許多大城市都陸續命名或更名了一條街名:“新華街”。 由此可見,“中國人”的身份形成,是現代中華民族共同體自覺認同的文化基礎,深入揭示這一認識的形成過程,對于今天加強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和現實價值。 1894年11月24日,孫中山先生在檀香山創立第一個革命團體,最直接的刺激就是日本發動侵略中國的甲午戰爭。這一天是日軍占領旅順的第三天,因此他親自將這個革命團體定名為“興中會”。第二年中日簽訂《馬關條約》,日本強行割占臺灣,興中會明確提出“恢復臺灣,鞏固中華”。維護國家統一、反對國家分裂,是近代以來海內外中華兒女的共同期望,更是孫中山先生畢生追求的目標。在他逝世前四個月,還曾對世人明確宣告:“‘統一’是中國全體國民的希望。能夠統一,全國人民便享福;不能統一,便要受害。”抗日戰爭勝利后,臺灣光復,回到祖國懷抱。其后不久,由于戰爭和外部勢力的干涉,海峽兩岸的統一再次受阻。 中華民族具有反對分裂、維護統一的光榮傳統。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下,堅定推進祖國統一大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臺灣問題純屬中國內政,不容任何外來干涉。任何人都不要低估中國人民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的堅強決心、堅定意志、強大能力!祖國完全統一的歷史任務一定要實現,也一定能夠實現!” 辛亥革命不久,孫中山先生在浙江海寧觀錢塘潮時,曾豪邁地留下一句名言:“世界潮流,浩浩蕩蕩,順之則昌,逆之則亡。”孫中山先生有著寬廣的世界眼光,在致力于實現中華民族復興的同時,也致力于推動人類共同進步。他生前曾這樣表述過對中華民族的期盼:“中國如果強盛起來,我們不但是要恢復民族地位,還要對于世界負一個大責任。”他對未來世界秩序的設想,就是實現“人類進化,世界大同”。 毛澤東同志在紀念孫中山先生誕辰90周年時曾感慨道:“中國應當對于人類有較大的貢獻。”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就要求我們像先輩們那樣,對人類社會進步作出應有的貢獻。我們應以孫中山先生為榜樣,永遠站在時代的最前列,因潮流之動而動,同時代之風起而起。 進入21世紀,人類面臨的全球性挑戰日益增多,加強全球合作是實現人類共同發展的必經之路。為此中國積極倡導共建“一帶一路”,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加強同世界各國人民的團結,共同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做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全球發展的貢獻者、國際秩序的維護者,努力為人類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孫中山先生為鼓勵后繼者們繼續前進,曾提出令人振奮的三個“有為”命題:“以有為之人,據有為之地,而遇有為之時”。我們緬懷以孫中山先生為代表的辛亥革命先驅的豐功偉績,學習和繼承他們的寶貴精神,就要“攜手向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繼續奮勇前進!” 我們要立志做“有為之人”。中華民族勤勞勇敢,又富于創造力。孫中山先生說:“中華民族,世界之至大者,亦世界之至優者也。”我們要保持革命精神和革命斗志,發揚敢闖敢試、敢為人先的豪氣,發揮主人翁精神,同世界一切進步力量攜手合作,為中華民族、為全人類創造新的更大的幸福。 我們應珍惜中國這塊“有為之地”。孫中山先生十分自豪地說:“中國土地人口,世界莫及。我們生在中國,實為幸福。”在這片積累了五千年燦爛文明的熱土上,我們要堅持走自己的路,把中國發展進步的命運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這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正確道路。同時積極學習借鑒人類文明的一切有益成果,努力推進人民富裕、國家強盛、中國美麗。 我們應該積極把握“有為之時”。今天,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處于關鍵時期,世界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兩者同步交織、相互激蕩。我們應以孫中山先生為榜樣,“內審中國之情勢,外察世界之潮流”,把握時代大勢,抓住歷史機遇,努力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增強人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中華民族一百多年來的奮斗歷程,就像是一場接力賽。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歷史發展總是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進的。”今天,我們再次走到新的歷史交匯點。我們已經實現了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并向著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堅定邁進,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我們必須放眼未來,再接再厲,努力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偉大勝利,創造屬于中華民族的璀璨未來,并對人類文明與進步作出更大貢獻!(金以林 作者:金以林,系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