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 2021-10-21 09:20:43??來源:光明日報 責任編輯:肖練冰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辛亥革命的歷史貢獻與歷史局限性 辛亥革命是成功還是失???應該說兩方面同時存在。推翻君主專制、建立共和政體,這是辛亥革命最突出的貢獻。它使舊有的反動統治秩序再也無法穩定下來,民族覺醒和民族精神在全國普遍高漲,這就把歷史進程向前推進了一大步。從這一點看,辛亥革命作出了巨大的歷史貢獻。親身參加過辛亥革命的共產黨人林伯渠,曾經很有感觸地說:“對于許多未經過帝王之治的青年,辛亥革命的政治意義是常被過低估計的,這并不足怪,因為他們沒有看到推翻幾千年因襲下來的專制政體是多么不易的一件事。”林伯渠是同盟會成立初期就入會的老會員,他的這段語重心長的話說得十分中肯。 中國的君主專制政體經歷過幾千年的漫長歲月。其中神圣不可侵犯的“皇權”,一直是封建主義統治的集中體現。人們從幼年時起頭腦中就不斷被灌輸“三綱五?!钡确饨▊惱恚阉闯墒侨f古不變的天經地義?!皣豢梢蝗諢o君”,君主是上天之子,稱為“天子”,誰要是敢有一點懷疑,輕則叫作“離經叛道”,重則成了“亂臣賊子,人人得而誅之”。直到近代以來孫中山先生領導革命前,還沒有人提出過推翻君主專制的主張。 孫中山先生正是在這樣的歷史條件下,破天荒地第一次在中國歷史上提出推翻帝制、建立共和的主張。同盟會明確把“創立民國”作為自己的奮斗目標。它在1906年頒布的《革命方略》中更是響亮地宣告:“今日由平民革命以建國民政府,凡我國民皆平等以有參政權。”今后“敢有帝制自為者,天下共擊之”。這在當時是石破天驚之論,只要比較一下從“亂臣賊子,人人得而誅之”一變而為“敢有帝制自為者,天下共擊之”,就能體會到這是何等巨大的根本性變化。 放眼110年前的世界,在主要資本主義國家中,除了法國大革命和美國獨立戰爭后,分別在歐洲和北美大陸上建立起僅有的兩個共和政體外,大英帝國、沙皇俄國、奧匈帝國、德國、意大利、日本等無一不保留著君主政體。中國是亞洲第一個建立共和政體的國家,這是相當不容易的。 辛亥革命帶來的直接成果,至少有兩條:第一,它打亂了中國封建統治的政治秩序。辛亥革命廢除了帝制,就從根本上瓦解了封建統治基礎。同時,為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提供了更多空間,無產階級隊伍也不斷發展壯大。此后,盡管新的統治者像走馬燈一般輪番登場,但都無法回歸帝制。加之人民革命的浪潮一浪高過一浪,反動統治陣營內部更是難以保持統一。第二,它使中國人民在思想上得到了一次大解放,傳播了民主共和的理念,以巨大的震撼力和深刻的影響力推動了近代中國的社會變革。人們開始大膽地尋求新的救國出路,很快迎來了五四運動和中國共產黨的成立,開始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 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這場革命并沒有從根本上改變中國近代社會的基本矛盾和社會性質,革命的果實被袁世凱竊取。民國成立后,許多人便以為革命的目標已經達到,從而失去繼續前進的方向,妥協逐漸上升為主流,導致革命半途而廢。究其原因,辛亥革命沒有提出一套科學的理論來指引中國的前進方向,沒有充分發動并依靠廣大人民群眾,沒有找到解決中國前途命運問題的正確道路和領導力量。人民的悲慘境遇仍未能改變,中國依然是一個貧窮、落后、分裂、混亂的國家。從這個意義上講,這場革命又是失敗的。 我們常常說某一事件有它的歷史局限性。所謂歷史局限性,按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就是說它存在的問題未能解決,是因為當時的客觀物質條件還未具備,這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人們的社會實踐是由人們的認識水平指導的,而這種認識只能在它所處時代的歷史條件下進行,不可能超越歷史發展階段。談到辛亥革命的歷史局限性,毛澤東同志曾談到三點,最能說明這一問題:第一,“辛亥革命發生在中國無產階級還沒有覺醒,中國共產黨還沒有形成的時候”;第二,“全世界無產階級在巴黎公社失敗以后,還沒有實際革命行動,只是準備革命的時候”;第三,“殖民地半殖民地的革命運動,還是世界資產階級革命后備軍的時候。” 但是,一次革命的價值不能僅從它的短期效果來衡量。從長遠的歷史眼光看,辛亥革命產生的深遠影響是無法磨滅的。它極大推動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為中華民族發展進步探索了道路。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中莊嚴指出:“孫中山先生和辛亥革命先驅為中華民族建立的歷史功績彪炳千秋!在辛亥革命中英勇奮斗和壯烈犧牲的志士們名垂青史!辛亥革命永遠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征程上一座巍然屹立的里程碑!”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