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長三角全域一體推進現代化的思考
| 2021-09-17 17:27:30??來源:經濟日報 責任編輯:肖練冰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融入新發展格局: 實現長三角經濟一體化循環 長三角覆蓋區域約占國土面積4%,經濟總量卻占全國的四分之一,具有人才富集、科技水平高、制造業發達、產業鏈供應鏈相對完備和市場潛力大等諸多優勢,是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如何發揮重要的窗口和示范作用,率先形成新發展格局、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其突破口就在于在現代化進程中實現全域經濟的一體化循環。 對長三角一些先發展地區來說,這些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已經比較高,有了自我持續發展的能力,具有內生發展的資源和動力,只要放開其手腳,完全有能力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而對長三角一些后發展地區來說,其現代化還缺乏內生的資源和動力,比如,缺乏創新要素、人才不足、基礎設施落后、難以吸引和集聚發展的要素等。這些地區還需要繼續補齊短板,找準重點發力,朝著實現現代化的目標不斷努力。 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具有極大的區域帶動和示范作用。中央強調,要建設彰顯優勢、協調聯動的城鄉區域發展體系。所謂彰顯優勢,不僅僅是指彰顯先發展地區的先發優勢,還需要彰顯區域一體化的優勢。所謂協調聯動,就是要求先發展地區與后發展地區在現代化上協調聯動,也就是一體化聯動。 對長三角一些先發展地區來說,與后發展地區一體化聯動有自身發展的要求。一體化聯動路徑主要包括:一是產業一體化。先發展地區可考慮把新項目(主要是制造業項目)落到后發展地區,把企業建在后發展地區,把產業鏈延伸到后發展地區,形成一體化的產業體系。二是創新一體化。高新技術的研發和產業化在空間上可以分開。先發展地區和后發展地區可以共同形成創新一體化新高地。三是交通信息基礎設施的一體化。長三角一些后發展地區發展相對落后,在很大程度上與其基礎設施(尤其是交通設施和信息化設施)較為落后有關,難以獲得中心發展要素的輻射帶動作用。因此,在推進長三角一體化中,要重點規劃和建設后發展地區的現代交通信息設施,補齊其獲取發展要素和信息流動的短板。四是優化“雙飛地經濟”。一些先發展地區可以到后發展地區建各類工業園區等,一些后發展地區也可以到先發展地區建研發機構,利用先發展地區的科技力量和人才,研發自身所需要的可以實現產業化的新科技。 在一體化中推動區域同步現代化,需要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的協同。一方面,要用好“市場的手”,尊重發展規律,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另一方面,要用好“政府的手”,對區域內的要素流動和合作給予政策支持。特別是改革發展的政策應更多考慮后發展地區,增強其自我發展的能力。主要涉及以下幾方面: 其一,長三角全區域一體實現現代化,重點在后發展地區、難點也在后發展地區。有必要調整政策思路,加大對長三角一些后發展地區的政策支持。比如,可考慮在后發展地區建立“四化”同步示范區等,助力后發展地區實現現代化。 其二,不同地區的經濟條件、自然條件不均衡是客觀存在的,如城市和鄉村、平原和山區、產業發展區和生態保護區之間的差異,不能簡單、機械地理解均衡性。考慮到后發展地區現代化對長三角全域一體推進現代化的重大意義,相關政策安排應該從實際出發,根據后發展地區所處的發展階段和實現現代化的需要來確定其相應的限制性指標,為其提供一定的發展空間。 其三,長三角區域各級政府需要根據新發展理念和高質量發展要求科學評價和考核各地發展情況。要以一體化的思路和舉措提高政策協同性,特別是要對各地的GDP統計、稅收政策、人才政策等作出一體化的制度安排,從而有利于打破行政壁壘,發揮各地區比較優勢,實現更合理分工,凝聚更強大的合力。 其四,長三角一些后發展地區要克服“等、靠、要”思維,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市場化思維,把重點放在營造法治化營商環境上,更好吸引和凝聚發展要素,實現高質量發展。 總之,上述一體推動全域現代化的路徑和相應的政策創新,彰顯了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的優勢,是長三角高質量實現現代化的可靠保障。長三角全域一體推進現代化不是一日之功,我們既要有歷史耐心,又要有只爭朝夕的緊迫感,既謀劃長遠,又干在當下,要從實際出發,理性謀劃、科學推進,不斷取得更加豐碩的成果。(作者系南京大學原黨委書記)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