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長三角全域一體推進現代化的思考
| 2021-09-17 17:27:30??來源:經濟日報 責任編輯:肖練冰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四化”同步推進的現代化: 后發展地區的現代化跨越 加快推動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新時代我國經濟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任務。這“四化”是一個有機協同、相互支持的系統,需要堅持“四化”同步推進。對先發展地區和后發展地區來說,“四化”目標是一致的,但進程各不一樣。在推進“四化”中要符合客觀規律、承認差異,因地制宜、分類指導和推進。 一是新型工業化。對一些先發展地區來說,原來意義的降低農業比重、提高工業比重的任務目前已大致完成。比如,長三角的一些先發展地區農業比重已經降到很低,工業比重則比較高。為了給服務業發展留出更大的空間,其工業化就不能一味地進一步提高工業比重,而是要在制造業比重多年下降的基礎上穩定制造業比重。其新型工業化的內容應定位在“新型”上,更多轉向工業現代化和綠色化,尤其是要在實現“雙碳”目標上走在全國前面。對長三角的一些后發展地區來說,則需要補工業化的課。現有一些后發展地區基本上是農業地區,工業發展尚未達到全國平均水平,其服務業比重也不高,在推進現代化的過程中仍然需要提高工業尤其是現代工業的比重。 二是城鎮化。目前我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超過60%,長三角一些先發展地區已經超過了80%。要看到的是,現代化要求的城鎮化是人的城鎮化,不僅要求加快推動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還要求留在農村的農民享受相應平等的權利。但在長三角一些后發展地區,城鎮化率還不是太高。對城鎮化不能簡單地理解為農民進城,城鎮化的發展意義在于集聚發展要素。對于一些后發展地區而言,其經濟落后的原因與城市少而小、城市功能弱、集聚不了發展要素有一定關系。因此,要增強其集聚要素和人才的能力,就要補城鎮化的課,推進城市和鄉鎮的現代化。 三是農業現代化。長三角一些先發展地區的農業比重已經比較低,但對農業比重較高的一些后發展地區來說,推進農業現代化意義非常重大。新時代推進農業現代化,關鍵是改變農業發展方式,不能停留在過去提供剩余農產品和剩余勞動力的范式上,而是要轉向提升品質和附加值的發展范式,在滿足人民美好生活對農產品品質需要的同時,提高農業附加值,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 四是信息化。在新發展階段強調推進信息化,不僅要求信息產業本身達到國際前沿水平,而且還要為各個產業提供高級化的信息化基礎,也就是信息化為其他“三化”賦能。長三角一些后發展地區要實現現代化,關鍵是要在信息化上實現跨越,瞄準前沿信息技術,發展現代信息產業。 概括起來,長三角全域一體推進現代化,重點在一些后發展地區。對于這些地區來說,不僅要明確新發展階段同步推進的“四化”目標,還要明確其發展的短板和重點所在,要以工業化為引領,堅持信息化賦能,補齊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短板,力爭與先發展地區同步基本實現現代化。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