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小院“小載體” 產業發展“大動能”—— 福建浦城水稻種業科技小院助力鄉村振興記
| 2025-09-22 09:46:08??來源:浦城新聞 責任編輯:肖練冰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每天都得寫科研日志,與水稻和儀器打交道,一天的活兒早就規劃得明明白白。”秋日,在位于浦城縣忠信鎮的福建浦城水稻種業科技小院里,福建農林大學農學院的研究生倪美珍正蹲在幾個水桶旁——里面是一株株正在開花的水稻,她指尖翻飛,熟練地給稻穗部位套上袋子,一邊記錄著實驗情況。 “下田、上課、做研究,每天都很充實。”這是科技小院師生們的日常,也是科技小院推動當地種業發展的縮影。科學家帶課題下來,企業帶需求進來,農民帶技術出去,種子帶著基因“上新”……自2024年4月福建浦城水稻種業科技小院成立以來,當地推動政府、高校與企業三方聯動,這座藏身閩北山野田間的科技小院,正推動著一場從育種研發、技術幫扶到產業升級的變革。 小院師生“把論文寫在大地上” 晨光剛漫過科技小院前的大片良田,福建農林大學農學院研究生盧秋勇,趁著清晨涼快,已經在地里忙活了好一陣子。他俯身盯著水稻苗,手里的本子記個不停:葉寬多少、分蘗有幾枝,每一項數據都不含糊。
種業科技小院的林荔輝教授(右)與學生在田間采集數據 他正在做的是氮高效水稻品種篩選試驗,通過分子標記輔助技術把高效吸收氮肥的基因,雜交轉移到另一個品種上來,讓水稻種子種植時能夠節省約30%的氮肥。說通俗點,就是想找出“省肥還高產”的品種,幫農戶少花錢多產種。 “我們每天起得比農民大哥們還早嘞,天沒亮就要出來采集實驗數據,太陽出來了也得頂著,把數據一一采完才行。” 這個00后漳州小伙抹了把汗笑著說,作為新時代的新農人,能響應國家“三農”政策,扎進田里做科研,培育出適合當地種植的優質品種,盧秋勇覺得既有意義又有價值:“也就是說,這樣才能實實在在地‘把論文寫在大地上’。” 科技小院入駐專家教師10人、研究生5人,門口的良田40畝,3000多份試驗材料得盯著跟蹤,抗稻瘟病、抗蟲、抗倒伏、高香型、花青素提升等種類水稻種子試驗……這處能給稻田“送科技”的小院,由福建省農技協、浦城縣委、縣政府和忠信鎮黨委、政府一起推動,福建農林大學和當地企業金福源種業科技有限公司聯合成立。從引進種質資源、選育新品種,到研究制種技術,小院一步步交出了亮眼成績單。 據悉,2024年,小院從福建農林大學、福建省農業科學院水稻研究所、三明市農業科學研究院、廣西兆和種業有限公司等省內外單位,引進了800多份優異水稻品種,一一做優勢和品質鑒定,最后篩出26份高產、優質,還帶香味的雜交稻新組合;2025年,又接著引進650份新組合繼續篩選。除此之外,小院還積極培育特種稻,通過常規田間育種和實驗室育種相結合,通過花藥培養和物理誘變產生新的品種。目前,小院已經創出17份優良特種稻品系,其中糯稻新種質7份,長粒香型紅米品系5份,黑米種質5份。 “種子就是農業的‘芯片’。我們小院研究種業科技,也把科技送到田間地頭。”田間,科技小院責任專家——福建農林大學農學院教授林荔輝說。在這兒,科研人員不光引進全國的優質秈稻新品種,挑出適合浦城種的品系,還把常規育種和現代生物技術結合起來,就是為了育出帶“浦”字的更高產、更優質、抗病蟲害的高端優質雜交水稻新品種,通過“實驗室+田間”雙軌研發機制,建立起新的科技創新體系,為當地種業發展“插上翅膀”。 當地農民制種技術“接上天線” 為什么要成立一個科技小院? 忠信地處閩江源頭,是國家級生態鄉鎮,耕地面積廣闊,雜交水稻種子生產歷史悠久。早在1976年,鎮里就選派徐坤良等8人分赴漳州龍海和海南學習水稻制種技術,到1977年,推廣面積已達2000余畝。2025年,浦城全縣制種面積6萬畝,忠信鎮作為核心產區之一,全鎮制種面積達1.9萬余畝,居全縣首位。 據悉,當地農民會和企業合作,根據企業挑選的品種進行制種,一畝地產值3000多元。收益雖高,不同品種間的特性不一、地塊有肥有瘦、種植技術有高有低,企業的新品種是否適合當地種植又是一個問號……如何讓農民技術進一步提高,提升產量和效益,是科技小院的頭等大事。
學生熟練地給稻穗套袋 在科技小院辦公室會議桌上,放著5個牛皮紙袋,這兩天當地幾個制種大戶把種子樣本送了過來。“我們在測試18天收、21天收、24天收、27天收的種子發芽率情況,來找出最好的收獲時間。”林荔輝教授拿起一粒種子介紹道,“收成時間很重要,比如這粒種子收得晚,粉質化嚴重就不能發芽,影響農民收益。” “種子8元多一斤,大米1元多一斤,種子不達標只能按米價收購,天差地別。而且現在種子的市場標準是一步步提高,不過有小院指導,心里踏實多了!” 一位農戶的話,說出了不少人的心聲——讓農民有賺頭,這正是科技小院在技術幫扶上的實在價值。 為了把科技真正送到田間地頭,小院種業領域的科研人員分批次長期留在忠信,建立了專家工作站、科研工作站和學習實踐基地。他們把高產栽培、制種配套技術整合起來,搞起了綠色優質稻米生產示范片,每年至少辦2場技術培訓和現場觀摩會,培訓200人次以上的鄉土人才和新型職業農民。培訓方式也靈活,課堂上講理論、地頭看示范、田里手把手教,還有專家在線答疑解惑,常態化幫助農戶解決種植問題。 這么做下來,科學普及、技術服務、人才培養三件事擰成了一股勁,當地農民種植技術算是“接上了天線”。 種業企業走上發展“快車道” 忠信鎮其實有著發展高端優質大米的天然優勢,可一直缺個有核心競爭力的種業龍頭企業。 2023年,在忠信鎮黨委、政府的牽頭下,福建金福源種業科技有限公司成立,與國內種業龍頭廣西兆和種業簽訂戰略合作協議。結合制種產業發展需求,鎮黨委、政府通過“振興公司+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機制,全鎮流轉土地2.6萬畝,打造規模化、標準化生產基地,邁出了本土種業發展的關鍵一步。
開展水稻發芽實驗 公司要長遠發展,需要向上游突破,需要技術研發獲取資質,需要好的品種占領市場。但新公司難題不少:品種資源少、科研人才缺、技術底子薄,想往前闖還需要“推一把”。 “目前我們在申報主要農作物雜交種子及其親本種子生產經營許可證(B證),這需要三個自己的專屬品種。除了自主研發,我們積極對接科研團隊,比如說科技小院的新品種研發出來了,就可以轉化給我們公司,增強企業的硬實力。”金福源種業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羅易和說,與科技小院深度合作,成了企業補科研短板、擴人才隊伍、練出持續創新能力的關鍵招。 現在,雙方靠著緊密協作,正全力推動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水稻品種選育,一點點攢起企業的新質生產力。“培養一個好的品種可能要6到8年的時間,我們福建農林大學有著很深的技術積累,和金福源公司一起努力,就是想把水稻種業的產業鏈進一步延長,搭起‘品種培育—種子繁殖生產—市場推廣’的育繁推一體化體系,把實驗室的資源帶到田間地頭,打造浦城的農業‘芯片’。” 林荔輝教授說。 科技小院看著小,卻是激活產業振興“大動能”的關鍵支點。未來,這兒會繼續發揮“政府—企業—學校—科研”聯動的優勢,在水稻基因挖掘、種質資源創制、新品種選育、良種繁育、高端綠色稻米生產及浦城大米品牌建設等方面再加把勁,用科技力量推動水稻種業高質量發展,為保障糧食安全、推進鄉村振興注入源源不斷的力量。(柳浪漫 陳紅 黃竟軒) |
相關閱讀: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