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讓文明新風點亮傳統節日
| 2025-08-29 18:34:47??來源:福州文明網 責任編輯:王俊杰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七夕佳節,世人多將其與情侶間的浪漫緊密聯系,卻鮮少留意它所承載的鄰里交往價值。事實上,七夕不僅是傳遞愛意的節日,更是鄰里間拉近心理距離、傳遞溫暖善意的重要契機。在移風易俗成為社會共識的今天,我們應推動七夕褪去“拼排場、比闊氣”的舊俗外衣,換上“重文明、尚真情”的新風裳,讓鄰里關系在傳統節日的浪漫氛圍中持續升溫。 摒棄攀比之風,踐行“省錢走心”的文明過節理念。以往,天價禮物與豪華聚餐成為部分群體標榜身份的方式,情感交流反而被置于次要位置。如今,在社區的積極倡導下,“務實過節”漸漸成為共識:一紙手寫情書,以筆墨溫度替代價格標簽;一場“鄰里共制巧果”活動,讓居民在揉面、調餡、烘烤的協作中閑話家常。傳統點心成為情感媒介,節儉之風悄然生根。當“去奢華、重內涵”的理念被廣泛接納,七夕便真正回歸情感本質,為營造“浪費可恥、節約光榮”的社會氛圍注入節日的能量。 秉持禮待之道,構建“鄰里如親”的和諧社區生態。“遠親不如近鄰”雖常掛嘴邊,但現實中“同樓不相識”的現象仍屢見不鮮。借助七夕這一契機,社區以茶話會、微公益等形式重塑鄰里關系,金婚夫婦分享婚姻經營之道,與新入住的家庭交流生活經驗;青年志愿者為獨居老人送上手工賀卡,一句“節日快樂”便足以慰藉孤寂。這些看似微小的文明舉動,實則以“禮”為媒介,消解了鋼筋水泥帶來的疏離感,使樓道不再是冰冷的物理空間,轉而成為充滿溫情的“大家庭”。當尊重與包容成為習慣,“鄰里和睦”便完成了從理念向日常的轉化。 傳承文化根脈,實現“傳統煥新”的文明接力。七夕的文化內涵不僅限于牛郎織女的浪漫,更在于“乞巧、勤勞、孝親”的價值指向。社區通過“非遺進社區”項目,邀請傳承人教授刺繡、編繩等技藝,青少年在穿針引線中體會匠心,成年人于指尖技藝里重溫傳統;詩詞朗誦會上,居民共讀“金風玉露一相逢”,在瑯瑯書聲中賡續文化血脈;家風故事分享則圍繞“勤儉、孝親”展開,讓傳統美德在鄰里間口耳相傳。傳統與現代需求在此交匯,古老的節日煥發出新的生機,也為社區注入了持續的精神養分。 當移風易俗的新風拂過社區,七夕不再只是專屬于情侶的節日,更成為連接過去與未來、串聯鄰里與文明的紐帶。它以節儉替代浪費,以禮儀消融隔閡,以文化滋養人心,為構建和諧美好的社區生活持續注入溫暖與活力。(福州文明網 高穎) |
相關閱讀: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