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城縣河濱街道李梅村深化“雙領辦”機制,發展蔬菜立體種植——藤上結瓜 藤下種豆
| 2025-05-26 09:39:01??來源:浦城新聞 責任編輯:肖練冰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旋耕機翻開沉睡的土壤,有機肥滲入整齊的壟溝,另一頭的田地里,4月栽下的絲瓜苗已綻出新綠……日前,南平市餐邦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負責人、浦城縣流通助理華碧瑾一頭扎進浦城縣河濱街道李梅村的“雙領辦”訂單蔬菜基地里,認真翻看真葉生長情況,指尖輕捻土壤檢測濕度,“快看,這幾片真葉長得多厚,再有幾天,等根系養好了,就可以準備定植到藤架啦。”
翻看真葉生長情況 近年來,浦城縣深入學習“千萬工程”經驗,探索推行鄉鎮黨委政府領辦鄉村振興公司、村黨組織領辦專業合作社的“雙領辦”機制,破解培育“土特產”中的難點問題,推動村強民富,有效激活了鄉村振興一池春水。 去年以來,河濱街道深化運用“雙領辦”機制,立足城郊優勢,街道“鄉村振興公司”做好市場調研,對接企業和市場,引進南平市餐邦農業發展有限公司,以資金入股的方式,與李梅村黨支部領辦的合作社簽訂合作協議,通過“黨支部領辦合作社+企業+基地+農戶”的運營模式,流轉120畝連片土地建立訂單蔬菜基地,發展肉絲瓜、大豆等農產品種植。 初夏的蔬菜種植基地里,新覆上的地膜泛著銀光,嫩綠的苗株與藤架交織。藤上結絲瓜,藤下種大豆的嘗試正在這片土地上悄然發芽…… “絲瓜的根系較深,而大豆等作物的根系主要分布在土壤表層,這樣可以減少養分競爭,另外大豆等作物的根系具有固氮作用,能為絲瓜的生長提供額外的養分支持。”華碧瑾介紹,科學的間作套種充分利用了空間,也有助于土壤改良,立體種植效果好。 河濱街道黨工委組織委員廖捷介紹,李梅村推行“黨支部領辦合作社+企業+基地+農戶”運營模式,村合作社負責流轉土地和用工服務,餐邦公司則負責種植和銷售端。 “我們實行統一基地育種、統一采購肥料、統一技術服務,保障農產品質量。”華碧瑾介紹,餐邦公司對接浙江海亮集團旗下的生鮮農產品品牌“明康匯”,開展“阿里山肉絲瓜”等蔬菜的訂單種植,將肉絲瓜等農產品賣到了上海、杭州等各大商超,此外,通過餐邦公司的網絡銷售平臺,李梅村的農產品也插上了“云翅膀”打開了新銷路,2024年,基地肉絲瓜總產量達30多萬斤,銷售額達30多萬元。
村民在基地內進行翻耕作業 肉絲瓜的種植、田間管理、采摘等環節都需要用工,發展訂單蔬菜基地也成了企業與當地農戶的“雙向奔赴”。“采摘旺季時,基地一天用工超過20人,有了合作社的安排,不愁用工。”李梅村黨支部書記趙小明告訴記者,肉絲瓜的采摘期較長,一般從6月持續至11月底,“幾乎每天都有新鮮肉絲瓜可以采摘,大家到基地里干活,實現‘家門口’就業。” “現在,我們在幫助企業對接技術指導,提高農產品質量,并引導企業深化農產品加工,發展絲瓜水、絲瓜干、絲瓜絡等產品,進一步延伸產業鏈條,提高農產品附加值。”河濱街道黨工委書記李核表示,河濱街道不斷深化探索“雙領辦”機制,讓黨建的紅色基因融入了綠色產業,在每一寸土地上找尋共富的答案。(湯文娟 吳建瓊 邱春靜)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