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系桑梓 瓷繪人生——熊文杰與熊文慧傳續非遺技藝之路
| 2024-09-20 09:20:51??來源:浦城新聞 責任編輯:肖練冰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面含微笑的“福星小沙彌”、溫潤如玉的“投福貫耳瓶”、栩栩如生的“悟空”……近日,記者走進浦城縣非遺館,浦城大口窯青白瓷制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熊文杰正忙著給這些瓷器搬家,精美的作品在燈光下展現獨特的韻味,令人陶醉。
印刻浦城地圖的落款 “找回大口窯青白瓷的魂,是我歸來的使命與榮耀。”熊文杰是國家高級工藝美術師、中國傳統手工藝大師。他從小酷愛美術,早在20世紀90年代,就開始從事陶瓷制作和外銷工作。2021年,他的“福抱”“福樂”“福佑”福星小沙彌系列作品被福建省博物院永久收藏。今年7月,他的青白瓷作品“投福貫耳瓶”登上央視舞臺,為家鄉浦城“代言”。
熊文杰介紹大口窯青白瓷文化 “一抹天青色,千年大口窯”。浦城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從陶到瓷,在這片土地上坐落著許多窯口的遺址,其境內獲評2005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的商代貓耳山古窯址群,有著“中國龍窯鼻祖”的稱號。“薄如紙、青如天、明如鏡、聲如磬”,宋代大口窯青白瓷還通過“海上絲綢之路”,在南海沉船和日本經冢中屢現身影。2022年,“浦城縣大口窯青白瓷制作技藝”被列入福建省第七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4000多年前,我們的祖先就已經開始制作陶瓷。如今,走在大口窯遺址的山間,隨處可見廢瓷片,可見當年的輝煌。”熊文杰說,他也在國外許多博物館里看到家鄉的青白瓷身影,這既讓他感慨,也讓他遺憾。 出于這份情感,2023年他毅然回到家鄉浦城,成立熊文杰大口窯工作室,積極參與到大口窯青白瓷文化的傳承、推廣之中,幫助申請古窯遺址的注冊商標,保護知識產權,也創作精美的青白瓷作品,在傳承古老技藝的同時,把浦城窯火的歷史講給更多人聽,傳承這份璀璨的非遺珍寶。 “古老的歷史、薪火相傳的技藝,這是先祖的饋贈,也是一份責任。傳承‘新火’,在重拾歷史記憶中,展現浦城陶瓷產業的價值。”熊文杰說。
熊文慧教孩子體驗陶瓷制作 熊文杰的這份執著,也影響了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人之一——姐姐熊文慧。熊文慧是國家高級一級技師,陶瓷作品《官窯器主人杯》在2019年中國北京陶瓷藝術家作品展中評為金獎。她在廣東佛山創辦了陶藝工作室——杯聽壺說陶藝坊,多年來一直從事陶藝美育工作。 “像是田里的泥土可以孕育水稻,陶土也是有生命的,它可以承載優秀的文化,孕育出小朋友們獨有的創造力。”在暑期的“三浦并臻·美美與共”中小學生美術夏令營上,熊文慧給來自寧德、漳州、南平的100名中小學生上了一堂生動精彩的陶藝課程。教材制作、材料準備、場景布置……頭天忙到深夜,第二天又要早起,背后的付出和汗水,往往不為人知。 為了傳承這份“薪火”,她離開生活三十年的佛山,面臨夫妻異地分居的窘境,只身一人回家鄉。她創立“浦城·杯聽壺說·青白瓷藝學堂”,聘請多名專業陶瓷老師,開設公益師資培訓班,舉辦進校園、進社區的公益活動,受眾人數達到上萬人。 她還積極參與各類展會,如2024年廈門旅博會南平館非遺展示、武夷山國家公園1號風景道啟動運營儀式非遺集市活動、浦城縣“非遺與家風的印記”主題活動等,積極宣傳推廣青白瓷品牌。由于繁重的教學任務和來回的差旅奔波,在從廈門旅博會返回后,她因過度勞累而大病一場,剛一恢復又全身心投入教學之中。 “有人不明白,為什么要做得這么辛苦。我告訴他們,這是熱愛,也是責任。浦城正大力發展青白瓷產業,剛起步需要宣傳,需要有新人來傳承才會有未來。”熊文慧說,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非遺技藝任重而道遠,需要社會各方面的力量一起推動,而他們一直在路上。(柳浪漫 連麗云)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