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城“噸糧田”的秘密:再生稻如何再生有道
| 2023-08-25 09:17:38??來源:浦城新聞 責任編輯:肖練冰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浦城縣作為福建糧食的主要產區,擁有耕地面積超50萬畝,當地的農技人員通過十多年對再生稻的研究和實驗,這幾年年產糧食超1000千克/畝的“噸糧田”已經是隨處可見。 在浦城縣石陂鎮的再生稻田里,第一季已經開始收割,縣農業農村局農技站站長、高級農藝師鄭莉正在田里教當地的種植戶如何分辨水稻葉片的好壞。 鄭莉:“今年后期肥水管理得很好,你看稻葉是青青的,它就是后期的功能葉片,這個功能葉比較綠,它就有營養,可以進行光合作用。” 鄭莉告訴我們再生稻其實在當地種植歷史悠久,只是在早年間高度依賴人工,再生稻種植并沒有大面積推廣開來。 鄭莉:“原因在于我們手工收割對于這個稻樁芽的破壞比較少,現在用機械收割,由于機械履帶的碾壓程度比較重,對葉芽破壞的程度比較大,那產量就比手工來得少。” 稻樁是再生稻第二季產量的關鍵,由于當時品種的再生能力不強,機械的智能化程度不高,機械化收割過后的再生稻,第二季的產量甚至不如手工。 鄭莉:“通過我們十幾年來的努力,現在篩選出來田間的幾個品種,再生季的萌芽能力很強,被履帶壓過去它會緩彈。只要具備一定的溫光條件,即使倒下去它的秸也會直接從土壤發出來,這是它本身品種的特性。” 而且原來的田塊大多偏小,而且存在田塊之間高低不平的情況,不僅增加了全程機械化的難度,更是讓稻樁容易被反復碾壓,這幾年通過大面積的高標準農田建設和更加先進智能機械的引入,減少對稻樁的反復碾壓和更精準的收割,給再生稻的產量突破帶來了無限可能。 縣農業機械化發展中心推廣股負責人康偉鵬:“再生稻的收割,對于留樁高度有很高的要求,一般要求20cm-30cm左右,原來都是通過機手的經驗和手感來操作,這幾年隨著農機越來越智能化,可以通過機器控制和傳感器傳感,保證留樁高度不會隨著機器的前進不斷波動,有效保證了留樁高度。” 通過品種的選育,新型機械的引進,還有前期的高標準農田改造和田間科學的水肥管理,讓浦城再生稻的“噸糧田”越來越多,高產、高質在這里已然成為現實。 中國科學院院士謝華安:“今天我們所看到的示范點,它生長的很好很茂盛,豐產性體現出來了,而且也很整齊,一片豐收景象,說明栽培水平也在提高。正因為政府重視,我們農技隊伍投入了力量,農民有積極性,所以再生稻在浦城這幾年的推廣很順利,尤其是這兩三年全程機械化在浦城這里示范非常成功。再生稻的優勢,第一增加社會產量,為糧食安全作貢獻,第二再生稻的再生季米的質量也更好,可以為優質米品牌打一個好的基礎。”(李玄 何周超 王睿欽 葉彥曦)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