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農政策+農業機械+“科特派” 讓規模種糧大有可為
| 2022-10-21 17:15:14??來源:浦城新聞 責任編輯:肖練冰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近幾年來,國家越來越重視農田生態保護與修復,隨著各種惠農政策的不斷落地落實,我對種田更有信心了,所以在短短5年時間里就敢把水稻的種植規模擴展到4800畝。”10月17日,在觀看完黨的二十大開幕會后,浦城縣臨江鎮水西村種糧大戶馬芳華表示,他將響應中央的號召,繼續擴大種植規模,持續為地方糧食儲備出一份力。
馬芳華種植的稻子豐收 “示范片的秸稈還田、機插機收、催芽肥、耕地地力等各項補貼加起來,每畝補貼超過200元,全年農業補助資金接近60萬元。”馬芳華對這幾年國家的惠農政策十分了解,每年的各項農業專項補助資金幫他緩解了不少資金鏈上的困難。 浦城作為福建糧倉,新式的農業機械也是第一時間得到推廣。而馬芳華開辦的萬鑫家庭農場每年會定期舉辦兩場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技術推廣現場觀摩會,目前已經持續4年舉辦,累計超過500戶接受培訓。
觀摩學習水稻現場機收 “機耕、機插、機收和統防統治,我交給縣里的三家農機專業合作社,讓他們幫我作業,這樣我只要專注于育秧和烘干就可以了。”馬芳華說,他今年種植4800畝水稻分布在三個鄉鎮10個村,交給農機合作社作業,只要半個月左右的時間即可收割完成,預計支付酬勞230萬元,全年總產約3500噸。 “要深入推進科技特派員制度,讓廣大科技特派員把論文寫在田野大地上。”去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來閩考察時的重要講話精神,進一步激發了廣大科技工作者創新創業創造的活力。而馬芳華的水稻基地不僅有福建農林大學林文雄教授團隊入駐指導,還吸引了省農科院謝華安院士專家團隊前來試驗水稻品種選育。且諸如再生稻種植技術不同時段田間施肥配比、土壤監測、再生稻頭季收割留樁高度測試、秸稈粉碎還田、稻菜輪作模式等試驗的不斷進行,對其基地乃至浦城縣的水稻種植技術得到了不小的提升。 惠農政策帶來了補助資金,購買農機合作社專業服務節省了生產成本,“科特派”入駐指導則提高生產力,這幾項措施的同步進行,在節本增效的同時,也讓農民看到了規模種糧的前景,種糧也就越來越有信心了。(葉永仕) |
相關閱讀:
- [10-20] 浦城:項目建設“組合拳” 打出推進“加速度”
- [10-20] 南平市黨員干部群眾熱議黨的二十大報告
- [10-19] 小錐栗變成致富黃金果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