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北日報頭版頭條報道浦城——
| 2022-05-24 14:52:32??來源:閩北日報 責任編輯:肖練冰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5月23日,閩北日報頭版頭條報道浦城《科技種田4800畝,這個“新農人不一般”》。 科技種田4800畝 這個“新農人”不一般 “去年,我一共種了4800畝水稻,其中再生稻2700畝,大米的總產量2200多噸,大約是2.5萬人一年的口糧。靠科技種糧,希望今年又是一個豐收年。”5月20日,記者見到馬芳華時,他正站在稻田里,用手機將秧苗長勢情況拍給科技特派員。談起自己的種糧故事,他的言語間充滿自豪。 今年45歲的馬芳華是浦城縣臨江鎮水東村人,2016年之前,他主要從事苗木種植和園林綠化工程建設,每天穿著講究,到處跑項目。
馬芳華站在稻田里,用手機將秧苗長勢情況拍給科技特派員 盧國華/攝 “選擇種水稻,也算是機緣巧合吧。”馬芳華回憶說,2016年,由于丹桂市場持續低迷,他計劃轉型發展,準備把200畝培育丹桂苗的土地還給農戶,而農戶則希望他復耕一年后再返還。“因為浦城大米在市場上一直很受歡迎,所以我就選擇種水稻。” 于是,馬芳華在2017年注冊成立了浦城縣萬鑫家庭農場,流轉960畝耕地種起了水稻,當起了農場主。“那時的機械化程度還不高,主要靠人工。到了年底一算,沒虧,還賺了5萬多元,這更加堅定了我繼續流轉土地種糧的信心。” “原先跑工程時,在江西、湖南、浙江等地看到很多農民種植再生稻,收益不錯。2018年,我流轉了1800畝土地,拿出500畝種植再生稻,成為當時臨江鎮第一個種植再生稻的人。”馬芳華說,科學就是生產力,就是效益。為提高水稻的產量和質量,他時常到鎮農技站和縣農業部門“串門”。同年,馬芳華的家庭農場承擔了浦城縣全程機械化種植示范片及再生稻品種篩選試驗示范項目。他不斷加強與科研單位及農業部門合作,中國科學院謝華安院士、福建農林大學林文雄教授和福建農科院水稻研究所所長張建福多次到農場指導,各級科技特派員也成了農場的“常客”。有了科技助力,農場水稻的產量、品質不斷突破。 工廠化育秧、機插機收、自動烘干……種糧越來越高效集約,農場流轉的土地也擴大到4800畝,輻射帶動周邊4個鄉鎮種植機收再生稻面積近1.2萬畝。2021年,馬芳華獲評全國糧食生產先進個人。
馬芳華在田埂上察看秧苗長勢 盧國華/攝 “機耕、機插、機收以及統防統治,都可以交給專業合作社,由他們提供精準的社會化服務,自己只要負責育秧和烘干,種田還是挺輕松的。”馬芳華笑著說。在水稻種植上,他堅持走規模化、機械化、科學化的道路,目前農場只需雇傭20余人,分片、分地做好田間管理即可。 種植水稻幾年來,馬芳華變了很多,最大的特點是皮膚黑了,而且“不修邊幅”,經常穿著拖鞋、卷著褲管,一腳深一腳淺地行走在田間地頭,從西裝革履的“小老板”變成了接地氣的“新農人”。 “這些年,國家一直很重視糧食安全,出臺了很多好政策,讓我們對種田更有信心了。”談及未來,馬芳華滿懷憧憬,“我希望今后能在水稻種植的智能化上有所突破,實現更少的人種更多的田,產更好的大米!”(盧國華 邱春靜) |
相關閱讀:
- [05-23] 種糧大戶陳兆武:將科學種糧進行到底
- [05-23] 多部門聯合開展娛樂場所、網吧專項檢查
- [05-23] 把上牌服務做到群眾“心坎上”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