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個堅持”歷史經驗的內蘊價值
| 2022-04-27 15:46:11??來源:光明日報 責任編輯:肖練冰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全面總結、高度概括了黨百年奮斗的“十個堅持”歷史經驗,這是從黨百年歷史發展過程中歸納出的具有戰略意義的寶貴經驗,貫穿于回顧歷史、立足當下、開辟未來的長期實踐脈絡之中,也是對黨領導民族復興偉業發展規律的深刻揭示,從黨與人民、理論與實踐、中國與世界、斗爭與團結、自我革命與社會革命等范疇中構建起一個完整的科學體系,是黨和人民共同創造的精神財富。“十個堅持”歷史經驗是系統完整、相互貫通的統一體,深入把握這十條歷史經驗內蘊的價值邏輯,對于深化認識“中國共產黨是什么、要干什么”“過去我們為什么能夠成功,未來我們怎樣才能繼續成功”等問題具有十分深遠而重大的意義。 1.黨和人民事業不斷成功的根本保證 百年來,黨緊緊圍繞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個主題,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不懈奮斗,英勇斗爭,不怕犧牲,實現從國家蒙辱、人民蒙難到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的根本命運扭轉,不斷推進偉大事業在各個階段取得巨大成功。“十個堅持”正是體現在黨和國家事業發展不同階段的經驗總結,科學回答了黨和人民事業成功的關鍵所在、命運所系、力量之源等問題,生動詮釋了黨深厚的歷史自覺和堅毅的使命意識。 黨和人民事業之所以能在不同歷史階段取得成功,歸根結底在于堅持黨的領導。有了黨的領導,黨和人民事業就有了主心骨,就能健康發展。反之,則必然受到挫折甚至失敗。例如,面對近代以來“中國走什么路”的時代問題,中國共產黨在歷史和人民的迫切需要和期待中誕生,帶領人民浴血奮戰、百折不撓,以理論創新的自覺制定了革命的行動綱領;以開拓創新的實踐找到了革命的正確道路,錨定了革命的前行方向;以敢于斗爭的精神承擔起推翻“三座大山”的歷史任務,徹底結束了封建專制政治在中國的統治,實現向人民民主的偉大飛躍。新中國成立后,黨帶領人民自力更生、發憤圖強,以艱苦奮斗的精神推進工業化建設,進行了“一化三改”;以實事求是的態度調查研究中國社會領域中的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狀況,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徹底改變了中國“貧窮落后”的面貌,實現了一窮二白、人口眾多的東方大國大步邁進社會主義社會的偉大飛躍;面對“文革”結束后黨和國家事業如何發展的重大抉擇,黨帶領人民解放思想、銳意進取,根據中國具體實際運用發展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科學回答了在中國建設、發展、完善社會主義的一系列基本問題。黨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發展是硬道理,推動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綜合國力大幅提升。我國實現了從生產力相對落后的狀況到經濟總量躍居世界第二的歷史性突破,實現了人民生活從溫飽不足到總體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歷史性跨越,推進了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到富起來的偉大飛躍。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以偉大的歷史主動精神、巨大的政治勇氣、強烈的責任擔當,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貫徹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方略,統攬偉大斗爭、偉大工程、偉大事業、偉大夢想,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出臺一系列重大方針政策,推出一系列重大舉措,推進一系列重大工作,戰勝一系列重大風險挑戰,解決了許多長期想解決而沒有解決的難題,辦成了許多過去想辦而沒有辦成的大事,推動黨和國家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歷史啟示我們,只有堅持黨的領導,才有社會主義在中國的落地生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蓬勃發展和民族復興的根本保障和磅礴偉力。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