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城:人勤春早備耕忙 做深“一粒米”文章
| 2022-02-17 10:26:59??來源:浦城新聞網 責任編輯:肖練冰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去年,我種了1500畝再生稻,在再生稻科技小院和各級農技人員的幫助下,實現畝產超噸糧,增產又增收讓我嘗到了科學種糧的甜頭,今年,我準備把種植規模擴大到4000多畝。”2月16日,在浦城縣石陂鎮申明村,種糧大戶陳兆武說,讓他對種糧更有信心的是,去年年底,他爭取到了育秧工廠建設項目,如今工廠主體部分已建成,正在安裝溫濕調控系統,預計本月22日前后可全部完工。“設備調試以后,月底就可以開始播種了。”陳兆武滿懷期待地說,近期,他正忙著儲備種子、復合肥等農資,為春耕做足準備。“俗話說‘秧好半年稻’,浦城春天溫度較低,育秧工廠可以對溫度和濕度進行調節,對于保證秧苗質量和提高再生稻產量具有重要意義。”浦城縣農業農村局農業技術推廣站站長鄭莉說。 在浦城,像陳兆武一樣,正為春耕備耕忙碌著的農戶還有很多。浦城種糧歷史悠久,是全國商品糧基地縣,素有“福建糧倉”的美譽,原汁原味原生態的“浦城大米”深受市場青睞。近年來,浦城積極培育“浦城大米”公共品牌,不遺余力做深“一粒米”文章。 “2020到2021年,浦城縣共爭取到省財政資金9216萬元,落實縣級財政資金1850萬元,爭取到亞行‘農地資源可持續利用示范項目’貸款1.4億元用于全縣近6萬畝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浦城縣鄉村振興局局長劉少華介紹說,2022年,計劃新建高標準農田約3萬畝,通過平整土地,修建田間路、排洪溝、灌溉渠、攔河壩等基礎設施,讓更多農田實現“田成方、渠相通、路相連、旱能澆、澇能排”的目標。 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為做深“一粒米”文章提供了良田保障。與院士工作站和高校合作,則為“浦城大米”品牌發展注入了科技動力。2021年,“謝華安院士專家團隊科技特派員工作站”“浦城再生稻科技小院”相繼落地浦城,全力推進地方特色種子資源保護和研究開發利用,按照“零距離、零門檻、零時差、零費用”的標準,結合科技特派員制度,為當地提供農業技術服務,開展農業科技創新,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幫助解決再生稻優質高效生產中存在的關鍵問題,全力助推浦城大米提質增效。 近年來,浦城縣在提高糧食產能的同時,還通過采取“綠肥+配方肥”“秸稈還田+配方肥”“肥料側深施+配方肥”等技術模式,降低化肥和農藥施用強度,全面推動農藥化肥科學減量增效,在提高“浦城大米”品質的同時確保糧食安全。該縣于2016年開始創建的20.27萬畝全國綠色食品原料(水稻)標準化生產基地順利通過驗收并被列入2020年首批全國綠色食品原料標準化生產基地。 此外,浦城縣還通過采取統一標準、統一質量、統一檢測、統一標識的要求,設定“浦城大米”品牌納入門檻,構建全過程社會化服務體系,積極開展“‘浦城大米’走進泉州”“浦城農特產品走進福州”等活動,推動“浦城大米”走向更遠的國內國際市場。(邱春靜) |
相關閱讀:
- [02-17] 浦城縣召開2022年第一季度校車安全管理聯席會
- [02-17] 浦城:帶電接火助力環保企業復產
- [02-17] 浦城:盤活長期閑置資產,促新興業務破冰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