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揚中華民族家庭美德
| 2022-02-16 09:18:50??來源:光明日報 責任編輯:肖練冰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與建基希伯來和希臘文明之上的歐美國家的家庭道德相比,中國傳統家庭道德具有三種典型特質。一是義務至上主義。在中國傳統家庭道德中被反復闡明的十義: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義、婦聽、長惠、幼順、君仁、臣忠,其根本要旨是強調道德義務和責任的神圣性以及履行義務和責任的重要性,無論是行為義務論,還是規則義務論,均把人的良心和動機是否符合義務責任要求視作道德與否的標尺,這同西方家庭道德中追求個人自由與權利的契約主義傾向存在本質區別。二是道德理想主義。中國傳統家庭道德高度重視家庭成員個人的修身養性,家庭生活的實質在于如何克己修身。判斷家庭中任何事情的對錯,先要反求諸己;在個體欲望與家庭秩序、社會要求發生沖突時,寧可克制自己的欲望和減損個人的正當利益,也要維護家族與社會的公共利益。三是倫理中心主義。由于在中國的家庭人倫設計中,人只有在以血緣為本位的各種關系中才能確定自己的家庭地位,如果抽掉了個人的人倫身份角色,個體人格就失去了存在的價值與意義。因此,個體只有在家庭、社會、國家的倫理秩序中安倫盡份,維護好人倫整體的和諧與穩定,才能從盡己之性到盡人之性,從盡人之性到盡物之性,然后,在“贊天地之化育”并“與天地參”中,實現天人合一的理想人生境界。 新時代家庭美德對傳統家庭道德的創新與發展 古人云:“天下將興,其積必有源。”一個民族只有歸屬到與其祖先和血緣相關聯的存在結構之中,才能開拓出自己的生存空間,并鍛造和升華出篤定的獨特品性。我們揭橥中國傳統家庭道德的歷史淵源、理論邏輯及其本質特征,就是要通過抵達歷史深處、傾聽歷史回響,來明晰新時代中國家庭美德建設的具體內容。其間,我們必須采用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的科學方法正確對待中華傳統家庭道德,在取其精華和棄其糟粕基礎上,對之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指出,要“推動踐行以尊老愛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儉持家、鄰里互助為主要內容的家庭美德,鼓勵人們在家庭里做一個好成員”。這一重要論述,為新時代家庭美德建設指明了方向。 “尊老愛幼”就是繼承中國傳統家庭美德中“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優良傳統,子女對父母有尊敬之心,父母給予子女親情和關愛,互相尊重人格權利和個人隱私。父母和子女在共同承擔家庭責任與義務中,盡力為家庭多作貢獻,共同建設幸福之家。 “男女平等”是指男女在家庭中具有平等的權利與義務、平等的地位與價值、平等的人格與尊嚴。在這方面要特別注意對傳統社會“男尊女卑”“男主女從”道德規范的辯證揚棄,因為今天我國的憲法及各種法律都已貫徹了男女平等原則,只有讓婦女徹底解放出來,才能實現男女之間權利與義務、地位與價值、人格與尊嚴的真實平等,從而充分體現社會主義婚姻家庭制度的本質特征,使男女平等真正成為家庭美德的應有之義。 “夫妻和睦”強調夫妻之間在生活上要相互關心和幫助對方,在事業上相互理解和支持對方,在感情上相互愛戀和體貼對方。特別是夫妻之間在處理各種家庭矛盾時,要以坦誠的態度彼此相待,以相互理解的精神包容對方,夫妻感情與父母子女感情的最大區別是愛情,只有持之以恒地珍惜、培育和增進這種感情,才能永葆夫妻和睦關系的存在。 “勤儉持家”是保證家庭物質基礎穩固的前提條件,任何家庭生活的幸福美滿都必須具備良好的物質基礎,這就要求每一個家庭成員必須通過勤勉刻苦、節約簡樸、奮發努力來豐富家庭的物質財富。中國古人歷來強調通過勤勉勞作來磨練人的心性,使其不斷轉歸樸實無華,避免驕奢淫逸。孔子的“溫、良、恭、儉、讓”和老子的“慈、儉”,都將“儉”視作家庭生活的重要美德,它們是建構當代中國家庭美德的重要思想資源。 “鄰里互助”是家庭內生德性的外在延伸,因為聚群而居是人類生活的本質屬性,任何家庭必然處于鄰里關系之中,鄰里之間團結互助、彼此關照、和睦相處,能為家庭提供快樂融洽的外部環境。如果鄰里之間各種糾紛不斷,彼此關系緊張,每個家庭都不會獲得安寧。這就要求相鄰家庭之間只有嚴于律己,寬以待人,以誠相見,互幫互助,才能最終建立起良好的鄰里關系。 總之,如何滋養人性之溫情、維系家庭之和諧,培育家國情懷,成為當代中國家庭美德建設面臨的重要任務。從國家層面看,各級黨委和政府必須充分認識家庭美德建設的極端重要性,切實負起領導責任,把相關任務擺到重要議事日程。從社會層面看,各級工會、共青團、婦聯等群眾組織要結合自身特點,積極開展家庭美德建設活動。從個體層面看,每個家庭要高度重視家庭成員道德主體性的培養。特別是要充分發揮黨員干部在家庭美德建設中的帶頭作用,以老一輩革命家為榜樣,廉以修身,廉以持家,克己奉公,大力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中爭做家庭美德建設的領頭雁。此外,還要高度重視法治建設在調處家庭矛盾和建設家庭美德中的重要作用。家庭美德的形成、鞏固和發展,必須通過法治建設作為有效保障,因為法律既能對家庭成員的道德權利發揮保護作用,也能對家庭成員的嚴重不道德行為起到巨大的約束作用。(作者系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哲學部教授、中國倫理學會副會長)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