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城墻磚看——歷代官民對浦城城墻的維修史實
| 2018-06-07 16:42:32??來源: 責任編輯:浦城新聞網(wǎng)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自2015年始,我縣文物部門根據(jù)浦城縣人民政府的安排部署,已從民間和相關(guān)機關(guān)單位征集收貯大量的城墻磚,經(jīng)清洗后辨認,除有模印“嘉慶十五年”“祝徐氏捐修全城”字樣的城墻磚外,還發(fā)現(xiàn)大量的模印“浦城”“浦城縣”“官紳士庶協(xié)力修造”、“孟琇捐修全城”,“咸豐七年添修浦城”,“光緒廿一年”等字樣的城墻磚。 ? ? 浦城的城墻據(jù)史書記載,初建應于漢建安元年(公園前135年),東越王余善在境內(nèi)筑城抗?jié)h東漢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余善被漢軍擊敗,越民被徙江淮間,城堡廢圪。 根據(jù)浦城的舊志記載:本縣的城墻自元代開始修建: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縣尹吳錟、守將岳成祖為抗浙江青田寇攻占浦城,循漢舊址筑城。 初筑城墻范圍東至越王臺,北包皇華山,南瀕大溪,西塹深濠,方圓7里,辟四門。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明軍下福建,先克浦城,張指揮使鎮(zhèn)守浦城,以域太廣,減東向之半再筑新墻。 明洪武二年(1369年),守御浦城的軍隊撤出,城墻遂廢。洪武十二年(1379年)知縣張宗顏將廢城推平建民房。 明正統(tǒng)十四年(1449年),金溪人何俊來浦為縣丞,處州礦匪葉宗留屢侵縣境,為抵抗礦工起義部隊,俊率軍民筑土城,塹城壕,備器械,率民兵拒敵。 明成化六年(1470年),都御史滕昭巡撫至浦城,認為“浦城為閩首地,邑控閩江上游,不可無城可守,土城不固,宜更筑以備非常,疏請得旨,于成化九年(1473年)由按察司副吏劉城董其役而開建,成化十年(1474年)12月建成。城周十里多,高一丈九尺,寬三丈八尺。周圍一千八百丈,上立埠堞,下浚深溝。墻體外用堅石,中以填土,分列五個城門:東為金鳳門(在龍頭山首),西為迎遠門,德星門,南為南浦門,北為拱北門。又附五個小門以利通水。 其后,萬歷年間知縣黎民范、方道通,天啟年間知縣高欽舜,崇禎年間知縣楊鶚等官員均有對城墻進行維修。 明代末期官府衙門依堪輿學士(地理先生)之言,將金鳳門從龍頭山移至金雞嶺,仍稱金鳳門。 清順治初,奉天廣寧人李葆貞來知浦城縣事,正逢戰(zhàn)亂之年,流寇嘯聚,李葆貞戒備矢石,不遺余力,寇賊次平。 清順治四年(1647年)二月,南明隕國公王祁率抗清農(nóng)民軍萬余人,在建寧府起事,攻戰(zhàn)府屬各縣,乘勝進軍浦城,知縣李葆貞、鎮(zhèn)將李琇率民兵迎戰(zhàn)下里坂,王祁抗清軍先后在九湫和陂頭兩次失利退兵。次年,本縣邑筋竹,梅溪等地農(nóng)民軍及抗清隊伍襲擊城區(qū),李琇率兵鎮(zhèn)壓,在萬安橋斬獲千計,在梅溪斬首領(lǐng)常甫、鄭秀等9人,農(nóng)民起義軍被擊敗。 同年,因爭戰(zhàn)城墻被毀,依照舊城重修,周九里十三步,長1600丈,高二丈四寬一丈二尺。次年(1648年)增設(shè)浦城40處守鋪,分為南浦天關(guān),地靈人杰,金鳳來儀,越臺嶂疊、華豐聳翠,拱北朝闕,萬策遙恬,德星序列,悅近迎遠,奠安閩浙,等40號守鋪,朝廷責縣衙派兵守衛(wèi),傳籌偵巡。 乾隆二年(1737)增筑女墻(垛口)七年(1742)修華豐門,十年(1752)邑紳孟琇捐資重修全城2779個垛口,九座城樓、九座炮臺、九座卡房,孟琇因修城有功,縣衙門向朝廷申報以修城議敘加捐,歷任安肅、香河、開平、陽江、陸豐縣知縣。贈朝議大夫。 清嘉慶五年(1800年)夏,洪水自東而溪猛撲而來,面臨南浦溪的城墻都被沖毀。嘉慶十五年,(1810年),本縣紳士祝乾封之妻祝徐氏(明)獨自捐資修筑全城,由當時奉老回藉的兵部侍郎(后為刑部尚書)祖之望監(jiān)修。這次興修墻長1600丈,高二丈四尺,底寬二丈五尺,頂寬一丈八尺,還修垛口3464個,炮座九臺,卡房九座地下室廳二處,堆房五間,石橋三座,照墻四處,大城樓有五座,東為金鳳樓,稱朝爽,西為迎遠德星,南為南浦樓,稱平秩,北為拱北樓,稱通仙。小城門有四座:東北為華豐們,東南為龍?zhí)堕T,西南為登瀛門,偏北為太平門。 咸豐七年(1857年)為防御太平軍,對全城的垛口,城樓、炮臺、卡房全部進行修治。咸豐八年(1858),太平軍攻克浦城,在激戰(zhàn)中,城樓,卡房全部毀壞。 光緒四年(1878年)夏大水,登瀛門、龍?zhí)堕T左城垣沖毀數(shù)丈,迎遠門處房屋掃蕩成廢墟,隨后重修。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對全城的卡房、垛口、炮座修建完整。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洪水泛濫,龍?zhí)堕T左城垣,迎遠門外房屋全部沖毀,城內(nèi)幸賴城墻得以保全。 ?
? 宣統(tǒng)三年(1911年),縣衙門對城墻進行修理。 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城墻因年久失修,多處坍塌,缺口四處,城磚被私人使用,日見散失。縣參議會鑒于“不從速修理,見全部報廢,縣豈削弱城區(qū)防務(wù),一旦洪水泛濫,城區(qū)且有澤國之虞,”要求縣政府從速修理。嗣后,縣政府成立修理城墻委員會。 ?
? 民國三十六年(1947)六月,縣政府因經(jīng)費無著未能動工,直至同年十二月,城墻修理雖分組著人招標承包,但因經(jīng)費困難,終未完成。 1951年拆除迎遠門(大西門),其城磚用于興建縣公安局勞改隊監(jiān)所。1955年、拆除南浦門城磚用于興建浦城國家糧庫,1958年,拆除龍?zhí)堕T下段至南浦橋上段城墻用于縣政府、縣醫(yī)院圍墻。 至1976年,我縣僅存龍?zhí)堕T、登瀛門兩座小城門。 浦城縣博物館工作人員根據(jù)歷代縣志及相關(guān)資料對現(xiàn)有的古城墻磚辨識分類,考證歷代修城經(jīng)過,其結(jié)果與志書所載的時間基本吻合。 ? ? 浦城縣文物部門收集的城墻磚,除證實了眾所周知的清嘉慶十五年(1810)浦城人祝徐氏捐修全全城的史實外,有為《浦城縣志》和相關(guān)史料中記載的浦城城墻在明末和清代各個時期均有大規(guī)模維修的史料提供了充分的實物佐證。?? ? ????????????????????????????????????????? ????趙真友/文?? 葉蕻 徐趙浦/攝 ? |
相關(guān)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fā)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