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約花海——游太姥山
| 2017-07-18 11:29:53??來源: 責任編輯:浦城新聞網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余秉東 中國地大物博,名山大川也不乏同名同姓者。我們閩北浦城縣的忠信鎮就和福鼎市有座同名的山——太姥山,有趣的是它們都位于閩浙交界的縣市境內。閩東福鼎的太姥山是國家5A風景名勝區,號稱中國海邊最美的山,若她是一位傾國傾城的名門閨秀, 那么忠信鎮的太姥山則是眉清目秀的小家碧玉了,雖是藏在深處無人識,卻秀外惠中,不說儀態萬方吧,也自讓我們這一方水土與人物傾心不已。 那是清明時節,一日天氣晴佳,同事朋友們相邀踏青。車至小鎮忠信,步行到鎮郊的柘溪,抬頭便見東北面的太姥山距離不過一公里,亭亭玉立。在暖陽映照下,溪水明亮剔透,水聲錚淙可聽。沿當地人鋪設的簡易過溪石板就來到了太姥山腳下。古道石階在此蜿蜒向上,于梯田間盤繞。這季節,農田里油菜花金黃、紫云英遍野,好一派田園風光啊!繞過梯田,古道伸入林地,林中草木皆透嫩葉,青綠可愛,尤其是楓樹更透出濃濃的春意來。山路兩旁時時探出杜鵑花,鮮紅的或雪白的,紛繁熱鬧,仿佛山神對游客的夾道歡迎。 這林間小路行不多久,登山者正有點疲乏之意,古道適時就結束了,一段略為平坦的寬土路橫在眼前,原來從鎮外一個方向可驅車上山。一座涼亭恰到好處地座落在不遠處,這兒已經是半山腰了。那涼亭被一小段狹窄山路隱蔽著,掩藏在幾叢燦爛的杜鵑花后,影影綽綽,古樸可愛。 來到涼亭處,太姥山頂近在眼前了。那漫山遍野的杜鵑花成了海,紅白兩色斑駁錯雜,又被春意盎然的綠葉襯著,色彩明麗,讓人為之眼亮,心胸頓覺闊蕩。湛藍的天空下,太姥峰頂,花海中高高地兀立起灰色的亂石,有惟妙惟肖的老鷹巖、紗帽巖,簡直一幅絕世油畫,縱是功夫再高明的畫家大概也難以描摹其鮮亮的色調與明度。 眼前這藍天綠樹、灰色巖石、紅白杜鵑及各色山花,讓人目不暇接。配上鳥兒在耳旁鳴囀,同事朋友們一路歡聲笑語,逗趣玩樂,好不熱鬧啊。不知怎的,這情形竟令我的腦海里浮現出明朝作家張岱的文章來,那《湖心亭看雪》中“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與我眼前的花海倒是一個鮮明的對比啊!我一邊行走一邊思量。如果說張岱所描繪的文人世界,獨世傲立、清幽雅趣,那么繽紛的世人生活則繁花似錦,五光十色。我愛獨處,很多時候一間屋、一杯茶、一本書足矣,可是也愿意有這樣一群志同道合的好友相約遠足,登山賞景、看花,讓生活充滿樂趣。 從鎮上步行約一小時后,我們到達了太姥古剎。據載,古剎始建于宋代,曾一度為佛教圣地,現今也還香火鼎盛。住寺的老人介紹說正月里上山燒香祈福者甚眾,僅正月初一一天就需置齋飯60余桌。老人言談間頗有自豪的神色,還為我們答疑太姥山名號的來歷為魏夫人潛身修道于山巔,此山乃洞宮之嶺。近年,古剎又已重建翻新,水泥地、黑屋瓦、玻璃窗、厚磚墻,水有山泉,又已通電,剎旁有菜地和古樹,劈柴一大垛,覓食閑步的母雞數只,簡直一處頗為現代化的世外桃源。 太姥山海拔723米,半山腰已能將忠信鎮的全景收入眼簾。賞花回程中,遠望山腳下小鎮的整個輪廓,以彎彎曲曲的柘溪為界,溪北是大片的田野,溪南是鎮區。陽光下,柘溪泛著銀光,纏繞著半月型的小鎮,而鱗次櫛比的房屋則浸泡在一層朦朧的光影里,繾綣在溫潤的春陽下。 傍晚歸去,我下山的腳步漸行漸慢。山上花的世界,山下人間煙火,一切都顯得那么絢爛那么美,怎不讓人留戀? ?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