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錐栗打開“致富路”
| 2015-07-28 11:09:32??來源:浦城新聞網 責任編輯: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水北街鎮水尾村著力打造“一村一品一葉”產業化發展模式 7月21日,在水北街鎮水尾村,記者看到村民陳金發正忙著給自家種植的錐栗除草,查看長勢。“我們種的都是本地土種錐栗,叫作白露仔。”陳金發介紹說,白露仔一般生長在高山地區,淀粉含量高,味道甘甜,全浦城水尾村種植面積最多。“我現在種有30畝白露仔,一年可以賣5萬左右。”談到收益,老陳不禁喜上眉梢。正是這祖輩流傳下來的“白露仔”錐栗,讓當地村民從貧窮走向富足,帶動了高山村的經濟發展,開辟了水尾村的致富路。 水尾村生態環境好,林業資源豐富,種植白露仔錐栗歷史悠久,但地處海拔600多米的高山,地理位置十分偏遠,交通不便。過去缺少技術指導,農民只能靠天吃飯,錐栗種植分散、產量低,還要不時忍受旱澇霜凍等災害,效益很低。由于缺乏產業支撐、沒有配套的農、林、水等基礎設施,導致水尾村長期處于貧窮落后的局面,村財匱乏,大多數村民都很貧困。 轉機出現在2003年。在當年的換屆選舉中,村里把在外地做生意闖蕩歸來的吳水軍選為村黨支部書記,并把許多年輕人、致富能人選進了兩委班子。“我們水尾生態環境好,要依托特色資源,打造‘一村一品一葉’的產業化發展模式!”很快,在上級部門、黨委政府的指導下,新一屆的班子確定了自己的富民強村之路,這里的“品”就是指水尾的特色白露仔錐栗,“葉”則是指當地豐富的竹林資源。 俗話說“要致富,先修路”,只有解決了交通問題,才能發揮資源優勢,把市場打開。在鎮、村兩級干部的努力和縣里相關部門的支持下,從2003年開始,該村陸續爭取到了竹山機耕道改造、道路硬化等項目,開始逐步改善基礎設施,截止目前已經累計投入近600萬元進行道路、機耕道改造。為了讓錐栗種植規模化、科學化,村里專門請來了縣里的技術人員到田間地頭開班授課,講解修剪、下肥要點;為了壯大產業規模,帶動村民一起發展錐栗、竹林等經濟作物,村兩委干部、黨員身先士卒,帶頭種錐栗、包竹山,為大家做出表率。很快,通過學習科學種植,白露仔產量不斷上升,而暢通的道路,也打通了高山村的經濟動脈,讓小小的山中錐栗,走向了廣闊的市場。 近年來,水尾村還結合新農村、美麗鄉村建設,依托高山村良好的生態優勢,以推廣白露仔種植、發展林業為契機,大力發展錐栗加工、錐栗采摘游等項目,不斷壯大產業,基本實現了村民的脫貧致富。目前,水尾村有85%的村民進行錐栗種植,全村種植面積達3200多畝,產業年收入高達200萬元,人均種植收入近2萬元。村中種植大戶吳金生去年種植70畝錐栗,年產純收入達近7萬元,他向記者介紹說,現在不僅有本地人,還有很多來自周邊省、市的人也會到水尾來收購、采摘錐栗,這白露仔,已經逐漸成為水尾村的特色品牌。此外,借助錐栗發展的“東風”,村內的4200多畝竹林也逐漸走上產業化發展之路。 如今的水尾村,白色小樓林立,街道整潔干凈,農閑時間,村民們生活悠然愜意,文娛活動豐富多彩。“通過打造‘一村一品一葉’,我們這山中的的‘小刺球’,已經成為村里致富的“金疙瘩”了!”村支書吳水軍如是說。(袁 野 邱春靜)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