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城:萬畝良田飄稻香
| 2025-11-12 10:00:39??來源:浦城新聞 責任編輯:肖練冰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時光不語,歲月留痕。當 “十四五” 規劃的奮斗征程行至收官之年,我們腳下的這片土地,早已在五載春秋里悄然蝶變。在此收官的節點回望,那些早出晚歸的身影、攻堅克難的眼神、守望相助的笑容,共同構成了這座城市最動人的風景。今日起,浦城縣融媒體中心特別開設《奮進的浦城·我們的 “十四五”》專欄。我們將以鏡頭為眼、以文字為橋,走進項目現場、田間地頭、社區街巷,全方位展現浦城這五年來的發展成就。 浦城是全國產糧大縣,“福建糧倉”美譽遠揚。 “十四五”期間,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關鍵階段。浦城貫徹落實《“十四五”全國農業綠色發展規劃》戰略部署,將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擺在首要位置,糧食綜合生產能力持續提升。2024年,全縣完成糧食種植48.28萬畝(超額完成任務),其中,再生稻種植8.5萬畝,均居全省首位,糧食生產綜合考評等十項指標均位列全省第一。2025年,全縣計劃完成糧食種植47.88萬畝以上,其中,再生稻種植面積突破10萬畝,確保糧食生產面積、產量穩中有升。 “全國率先基本實現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示范縣”“國家農業現代化示范區”“國家鄉村振興示范縣”“全國整區域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試點縣”“國家現代農業(水稻、油菜)產業園”“全國水稻單產提升整建制推進縣”……五年來,浦城接連獲得分量十足的“國字號”品牌背后,是當地作為南方水稻優勢產區,嚴格落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扛穩糧食安全重任,統籌推進糧食產業發展的生動實踐,更是對規劃中“保障糧食等重要農產品供給安全”的精準落地。 提供政策保障堅定種糧信心 “每年,我們都會根據當地實際情況,進一步完善并發布關于加強糧食生產的若干措施。”浦城縣農業農村局局長孫杰告訴記者,今年,浦城縣已制定包含扶持再生稻與雙季稻生產、推廣“稻+N”種植模式、鼓勵種業創新等內容的《進一步加強糧食生產十五條措施》,充分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持續推動糧食生產穩定發展。 據了解,我縣財政每年統籌資金2000余萬元推進糧食生產,并結合創建國家現代農業(水稻、油菜)產業園項目1億元獎補資金,重點支持現代種業提升、強化糧油科技、三產融合發展等項目。 隨著政策保障的落地實施,農戶種糧熱情也高漲了起來。但是高溫、干旱、暴雨等來自大自然的考驗,一度束縛著農戶“大展拳腳”。
稻田航拍 “過去,農業經常是‘看天吃飯’,高溫、干旱、暴雨等等,都有可能帶來災害而影響產量。”家住臨江鎮錦城村的種糧戶周小榮說。2023年,浦城縣推出再生稻完全成本疊加保險相關業務,周小榮成為第一批“用戶”,每畝田的保費60元,農戶承擔保費的10%,縣財政補貼90%,即農戶投保每畝保費僅6元,每畝保額最高可達1000元。這幾年,得益于給水稻買上保險,他的心里,已經踏實了許多,也堅定了繼續種糧的信心。 “我們正在逐步健全種糧補貼、貸款支持、農業保險等制度,啟動了覆蓋6.5萬畝農田的高標準農田災損保險試點項目,在降低災害風險上,給農戶送上‘定心丸’。”孫杰說,為了減輕種植戶投資負擔,2022年8月,當地還成立了興農融資擔保有限公司,截至目前,已累計為農業生產提供貸款擔保280筆,共計8300余萬元。 建設高標準農田 筑牢堅實“耕”基 “平均干谷畝產達770.5公斤,達到超高產水平!”8月初,在浦城縣臨江鎮水西村萬鑫家庭農場的再生稻頭季畝產記錄板前,中國農業大學國家農業綠色發展研究院常務副院長申建波揭曉了該田塊再生稻頭季測產數據。
申建波揭曉該田塊再生稻頭季測產數據(資料圖片) 這樣亮眼的成績,離不開福建農林大學廖紅教授團隊通過推廣再生稻綠色種植技術,向土壤中施入特制再生稻專用有機肥,配合科學水肥管理和秸稈還田技術,持續為土壤補充有機質、改善結構。“以前這個地塊種啥都長不旺,現在單季輕松超700公斤,再生季幾乎純盈利。”萬鑫家庭農場負責人、種糧大戶馬芳華難掩興奮,按目前數據測算,再生稻頭季就比往年每畝多收數十公斤,他這3000多畝地算下來,實打實能增收七八十萬元,加上再生季,收入就更可觀。 土地的變化,給馬芳華帶來的驚喜,不僅于此。“往年端午節前后雨水多,再生稻‘烤田’總泡湯,二季稻倒伏減產讓人心疼。這幾年持續建好高標準農田,再也不用為排水發愁了!”馬芳華興奮地說,今年,他的種植基地又新增了700多畝高標準農田,不僅能實現全程機械化作業,梯度式設計讓灌溉更為便利,排水渠、灌水渠“二龍分治”,還解決了傳統泥渠導致的病蟲害“竄灌”難題。 近年來,浦城縣以入選“全國整區域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試點縣”為契機,積極探索丘陵地貌高標準農田建設模式,爭取上級指標資金4.08億元,獲亞行貸款項目、縣農行貸款授信等金融支持6.82億元,吸引新型經營主體投入1500萬元參與建設,以“灌排化、機械化、田園化、生態化、數字化”為標準,推進“小丘并大丘”。截至目前,全縣已累計建成高標準農田約41.66萬畝,占永久基本農田八成以上,建成后,農田綜合產能可提高11%以上,為糧食穩產高產奠定了堅實“耕”基。 用好科創平臺 實現穩產豐產 如何向沃野良田要產能?大力推廣“一種兩收”的再生稻,便是解法之一。 再生稻頭季收割以后,稻樁上休眠的腋芽,在一定條件下可以重新萌發,長出稻穗,在深秋時節迎來二次豐收。浦城縣農業技術推廣站站長鄭莉還記得,2016年當地開始試驗再生稻頭季機械化收割時,再生季產量相比人工收割減少了30%~40%,畝產只有不到250公斤。“我們突破了再生稻機收‘輾壓’技術瓶頸,再生稻種植面積和產量得到大幅度的提升。”鄭莉說。2025年,浦城縣種植再生稻10萬畝,示范片兩季最高田塊畝產1417.6公斤,“噸糧田”的目標在機械化時代再度成真。 搭建科創平臺,借力科技種糧,是強化好“農業綠色發展科技動能”的破題“密鑰”。 “以前種糧看天氣,現在種糧靠科技。”石陂鎮種糧大戶、陳氏泰優水稻專業合作社負責人陳兆武對近年來種糧的變化作出總結。從選種到收割,都有專家團隊手把手指導,這是他敢于將種糧規模擴大到4000畝的關鍵原因。2021年,福建省第一家水稻產業科技小院“福建浦城再生稻科技小院”正式掛牌,多年來,福建省科技特派員、福建農林大學原副校長林文雄教授和博士、碩士研究生常駐“科技小院”,通過技術指導實現成果轉換,稻田增產又增收。
石陂鎮再生稻科技小院 近年來,浦城縣大力推動農業科技創新,積極構建技術攻堅的新體系,通過搭建平臺、引育人才、優化服務等措施,落地建成謝華安院士專家團隊科技特派員工作站、再生稻科技小院等五大科創平臺,成功編制《浦城縣再生稻綠色高質量發展技術規程》,率先發布全國首份再生稻綠色高質量發展白皮書……科技與農業的一次次融合、運用,為糧食產業發展注入了強勁動能。 近年來,浦城縣還在品種選育、引進良機上下功夫。以雙海種業、金福源種業等龍頭企業及科研院校為依托,全縣制種面積達6.37萬畝,成功選育“稻兩優二九”“悠香優2號”2個水稻品種通過國家審定,“浦鄉優一號”等16個水稻品種通過省級審定;篩選并示范推廣“福香占”“浦鄉優一號”等適合浦城種植的優良品種,水稻良種覆蓋率達98.5%。同時,建立起“全程機械化+綜合農事”服務體系,引導新型經營主體升級再生稻工廠化育秧、機插機收、統防統治、秸稈還田和物聯網等方面的機械裝備。2024年,全縣農業機械保有量達7萬余臺,全縣主要農作物生產綜合機械化率達83.35%。 “在今年5月發布的2025中國品牌價值評價信息中,‘浦城大米’產業集聚區品牌價值攀升到421.17億元,這讓我們繼續做好‘浦城大米’品牌更有信心。”孫杰說,如今,浦城還在推動多元融合,拓展產業增值空間上下功夫,圍繞“十四五”規劃“打造綠色低碳農業產業鏈”的要求,探索“稻-再-油”高效種植模式,即“一季水稻+再生稻+油菜”科學輪作,實現土地資源高效利用,提升單位面積收益,2024年示范片全年畝純利達1100元。 今后,我縣還將繼續深化農業綠色發展實踐,從制種、種植、精深加工、銷售全流程推動浦城大米產業鏈和價值鏈邁向更高層次,并以蓮塘畈—麒麟畈萬畝稻田為基礎建設“水稻公園”,整合資源打造集種植、體驗、研學、旅游等為一體的農文旅融合精品線路,激活鄉村發展新動能。(邱春靜 袁野 徐裕) |
相關閱讀: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