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稻喜獲豐收 “福建糧倉”更豐盈——近五年浦城累計推廣再生稻33萬畝,實現畝產過噸
| 2025-10-27 11:39:42??來源:浦城新聞 責任編輯:肖練冰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秋冬交替,冷風來襲,但浦城田間地頭“熱氣騰騰”。全縣10萬畝再生稻迎來二季豐收,收割機在田間來回穿梭,奏響顆粒歸倉的動人樂章。 發展再生稻,創建“噸糧田”,是有效挖掘現有耕地生產潛力、實現糧食增產的重要途徑。浦城是全國產糧大縣,素有“福建糧倉”的美譽。近五年,全縣累計推廣再生稻全程機械化面積33萬畝,平均畝產由2020年的866公斤提高到2024年的1071公斤,最高年畝產1384公斤,千畝示范片連續五年超“噸糧”。這背后,離不開浦城縣錨定“單產提升、品質優化、效益增長”目標,守牢糧食安全底線,持續探索糧食增產、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可持續發展路徑,為鄉村振興注入強勁動能。
蓮塘鎮山橋村的稻田彩繪 擴面積 政策支持安民心 “去年,我種了2300多畝再生稻,今年又擴大了500畝。案山下這片再生稻示范基地,第一季平均畝產達到801公斤,現在第二季收割,預計畝產約600公斤。”望著眼前豐收的場景,石陂鎮種糧大戶、陳氏泰優水稻專業合作社負責人陳兆武百感交集。從開辦大米加工廠,到種植、加工、銷售一條龍,從最初的幾百畝再生稻“試驗田”,到流轉土地大規模種植,讓他堅定信心一步步擴大再生稻種植面積的,不僅因為有錢賺,更因為有政府的支持和專家的指導。 “每年,我們都會根據實際情況,進一步完善并發布關于加強糧食生產的若干措施。”浦城縣農業農村局局長孫杰表示。今年,浦城縣制定包含扶持再生稻與雙季稻生產、推廣“稻+N”種植模式、鼓勵種業創新等內容的《進一步加強糧食生產十五條措施》,充分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持續推動糧食生產穩定發展。 政策保障落地實施,農戶種糧熱情高漲。但來自大自然的考驗,一度束縛著農戶“大展拳腳”。“過去,農業‘看天吃飯’,高溫、干旱、暴雨,都有可能帶來災害而影響產量,給水稻買上保險,我們放心多了。”家住臨江鎮錦城村的種糧戶周小榮說。浦城縣開展再生稻種植完全成本保險、再生季保險試點工作,為農戶提供每畝1300元風險保障,進一步增強了農戶的抗風險能力。 當前,浦城縣正逐步健全種糧補貼、貸款支持、農業保險等制度,啟動高標準農田災損保險試點項目,給農戶送上“定心丸”。為了減輕種植戶投資負擔,全面激發種糧積極性,浦城縣還成立了興農融資擔保有限公司,持續完善對種植大戶的金融支持力度,近5年已投入超2億元支持再生稻規模化發展。截至目前,已累計培育種植再生稻100畝以上大戶130戶,規模化種植面積達4.89萬畝,占全縣再生稻種植面積的48.9%。
石陂鎮“再生稻”機械化收割 提單產 “科技引擎”助轉型 再生稻種植規模擴大,如何向良田沃野要產能?浦城堅持以科技創新為核心,推動再生稻單產提升并向現代化、高效化轉型。 “以前種糧看天氣,現在種糧靠科技。”陳兆武對近年來種糧的變化深有感觸。從選種到收割,都有專家團隊手把手指導,這是他敢于擴大種糧規模的關鍵原因。據悉,浦城已先后落地謝華安院士工作站、再生稻科技小院、水稻種業科技小院等五大科創平臺,聯合福建省農科院、福建農林大學等院校編制《浦城縣再生稻綠色高質量發展白皮書》,推廣再生稻綠色豐產增效技術,重點突破關鍵環節、關鍵措施,集成應用秸稈加細粉碎還田、水肥管理、綜合防控等關鍵技術,著力提升再生稻產量和品質……科技與農業的一次次融合、運用,為再生稻產業發展提供了強勁的“科技引擎”。 “往年端午節前后雨水多,再生稻‘烤田’總泡湯,二季稻減產讓人心疼。這幾年持續建好高標準農田,再也不用為排水發愁了。”臨江鎮水西村萬鑫家庭農場負責人馬芳華興奮地說,今年,他的種植基地又新增了700多畝高標準農田,不僅能實現全程機械化作業,梯度式設計讓灌溉更為便利,排水渠、灌水渠“二龍分治”,還解決了傳統泥渠導致的病蟲害“竄灌”難題,為糧食增產提供了可靠保障。 這是浦城縣積極探索丘陵地貌高標準農田建設模式的一個生動縮影。近年來,浦城縣以入選“全國整區域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試點縣”為契機,通過多元融資方式累計投入超10億元,建成高標準農田41.66萬畝,占永久基本農田八成以上。建成后,農田綜合產能可提高11%以上。不僅如此,浦城還依托“全國率先基本實現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示范縣”優勢,研發、引進適配再生稻頭季收割的低碾壓機具與關鍵技術,推動綜合機械化率超83%以上。 此外,浦城縣還在品種選育上下功夫。以雙海種業、金福源種業等龍頭企業及科研院校為依托,建立“產學研結合、育繁推一體化”的再生稻種業體系,引進23個優質品種開展試驗示范,篩選出“甬優1540”“明Ⅰ優臻占”“浦鄉優一號”等再生稻品種,并建成31個育秧工廠,提升良種繁育能力,實現良種覆蓋率達98.7%,為提高產能奠定了堅實基礎。
浦城三稻統籌展示館 強鏈條 “三產融合”增效益 為進一步推動再生稻產業從“單一生產”向“三產融合”升級,實現生態、經濟、社會效益“三提升”,浦城堅持以“強鏈條”為重點,聚焦產業可持續發展,在精深加工、品牌打造、農文旅融合發展等方面全面發力。 走進位于榮華山產業組團的福建浦之玉米業有限公司,空氣中彌漫著稻米的醇香。伴隨著機器的轟鳴聲,全自動設備高效運轉,加工好的大米在流水線上快速灌裝,工人們有序地進行打包作業。 目前,浦城縣已經培育了22家糧食加工企業,形成覆蓋再生稻稻米全加工的產能基礎,2024年加工銷售大米12萬噸,稻谷初加工轉化率達90.1%。不僅如此,浦城縣還依托“浦城大米”國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開發高端產品,推動多個品種獲“武夷山水”區域公用品牌授權,做好浦城包酒、臨江粉干等特色產品,全力拓寬大米加工產品品類,提升產品附加值。 連日來,在福州上下杭景區武夷山水農特產品營銷展示中心,“詩畫浦城?尋味鄉愁”2025年浦城大米暨武夷山水農特產品展示展銷活動,吸引了不少市民前來選購浦城大米,這讓“浦城收一收,有米下福州”在新時代有了新的意義。 在全國各地舉辦浦城大米展會,開設浦城大米專賣店,與永輝商超、樸樸超市、廈門航空、全省中石油加油站等建立長期合作關系……為了進一步打響“浦城大米”品牌,近五年,浦城累計投入財政資金超4000萬元用于“浦城大米”品牌建設,并制定浦城大米團體標準和溯源防偽管理辦法,實現全過程可追溯,讓消費者買得放心,吃得安心。此外,在今年5月發布的2025中國品牌價值評價信息中,“浦城大米”產業集聚區品牌價值攀升到421.17億元,這也進一步堅定了浦城縣繼續做好“浦城大米”品牌的信心。 在浦城,稻田里的好風景,正在農文旅融合發展中轉化為能帶動人氣、增收致富的好前景。在蓮塘鎮山橋村,稻田與廊橋、水車等組成美妙的山水長卷;到仙陽鎮陽墩村,乘著熱氣球,體驗高空視角下的“麒麟畈萬畝水稻公園”;走進位于富嶺鎮殿下村的“三稻”統籌展示館和鄉村會客廳,聆聽浦城以“稻文化”塑魂、“稻產業”固本、“稻科技”賦能的動人故事;“農民豐收節”“油菜花嘉年華”等豐富多彩的特色活動,也吸引著各地游客紛至沓來……據悉,當前,浦城年接待游客超過10萬人次,接下來,還將繼續探索“稻鰍”“稻鱔”等稻下經濟綜合生態種養,整合資源打造集種植、體驗、研學、旅游等為一體的農文旅融合精品線路,進一步激活鄉村發展新動能。(邱春靜 袁野) |
相關閱讀: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