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出息》爆紅,強化兩岸情感聯結
| 2025-10-23 10:28:45??來源:東南網 責任編輯:肖練冰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近日,大陸音樂人截取臺灣民進黨籍民意代表王世堅過往公開視頻片段,創作歌曲《沒出息》,上線后迅速席卷兩岸社交平臺。抖音、小紅書與臺灣PTT、臉書等平臺上,相關短視頻播放量已突破2億次,兩岸網友自發轉發評論,有人覺得歌詞自帶畫面感,有人感慨兩岸年輕人笑點如此相近。這首未走煽情路線、滿是生活化調侃的歌曲,不只是一次網絡熱點,更藏著兩岸青年突破交流壁壘、重構溝通秩序的深層邏輯。 歌曲《沒出息》避開了政治話語的尖銳感,用生活化的幽默搭建起緩沖帶,讓兩岸青年在笑聲里完成觀點的傳遞與理解。這種“軟溝通”比強硬的爭辯更有穿透力,也更易形成情感聯結。而歌曲能跨越海峽引發深度共鳴,核心不在于表面的笑點,而在于精準踩中了兩岸青年共通的文化基因與價值偏好。 事實上,“沒出息”三個字本身就帶著濃厚的市井氣息,不是書面語里的復雜表達,而是兩岸日常聊天中都會用到的詞匯,連評論區里的互動都透著默契:有人說歌詞“不繞彎子、聽得明白”,有人認同這種直接調侃“比空洞表態更真實”,甚至有臺灣青年分享,自己和朋友平時也會用類似詞匯調侃不靠譜的人。這種對真實感的追求,不是淺層的喜好,而是兩岸同根文化孕育出的共同價值觀,也是共鳴能跨越海峽的根本原因。 更值得關注的是,歌曲走紅后引發的二次創作熱潮,本質上是兩岸青年自發構建的民間交流網絡。大陸網友將歌曲片段與王世堅的視頻剪輯在一起,制作對比向表情包,用視覺化的幽默強化觀點;臺灣網友則用閩南語為歌曲配音,添加本土生活場景的字幕,讓內容更貼近當地語境;還有兩岸學生合作,把歌詞改編成校園里的調侃段子,在社交平臺互相轉發、補充創意。 這些互動沒有任何組織推動,完全源于年輕人的自發意愿,背后是兩岸共享的網絡“梗文化”。無論是“笑不活了”“過于真實”這類評論用語,還是用表情包傳遞觀點的習慣,都是同一片網絡土壤里生長出的表達體系。有臺灣網友提到,看到大陸網友制作的表情包,感覺和自己平時玩的沒有差別,這種無需解釋的默契,比任何刻意策劃的文化輸出都更有力量,因為它源于年輕人自身的生活經驗,而非外部強加的內容。 更深層的意義在于,《沒出息》的走紅,是兩岸青年用自己的方式消解政治對立帶來的隔閡。在過往的交流中,因身份立場的不同,讓簡單的對話也變得小心翼翼。但年輕人用幽默打破了這種束縛。他們不回避對某些言行的不認同,卻選擇用調侃代替批判,用輕松代替尖銳。這種方式不是對問題的回避,而是一種更成熟的溝通策略,它既清晰表達了觀點,又不引發對抗情緒,連持不同立場的人都愿意放下戒備。這種開放的態度,正是打破隔閡的關鍵。 《沒出息》或許只是一首偶然走紅的調侃歌曲,但它傳遞的信號卻值得深思。它告訴我們,兩岸青年正在用自己的語言體系、自己的溝通邏輯,重建彼此的連接。他們不希望被政治標簽綁架,更愿意在具體的生活體驗、共同的審美偏好里尋找共鳴;他們不滿足于表層的互動,而是在自發創作與分享中,構建起更深層的情感聯結。這種從民間生長出來的交流力量,比任何官方框架下的合作都更持久。因為它源于年輕人對真實溝通的渴望,源于兩岸同根同源的文化基因,也源于對彼此走近的真誠期待。 未來這樣的交流越多,兩岸青年之間的心理距離就會越近。融合從來不是靠宏大口號堆砌,而是靠一個個能共同感知的生活片段、一句句無需解釋的日常用語、一次次發自內心的笑聲積累起來的。而《沒出息》的爆紅,不過是這種融合進程中的一個小小注腳,更多藏在民間的共鳴與連接,還在兩岸年輕人的日常互動里,慢慢生長成跨越海峽的情感紐帶。(黃鶴權) |
相關閱讀: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