秸稈“變廢為寶”助力再生稻一年兩熟產量翻番
| 2025-10-15 10:46:06??來源:浦城新聞 責任編輯:肖練冰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秸稈還田后,土壤變松軟了,肥力也更足了,再生稻一年兩熟,收成比以前單季稻翻了一番!”近日,在浦城縣石陂鎮申明村萬畝連片再生稻示范區,在完成頭季收割后,田壟間的稻樁正煥發新生,在秸稈還田技術的滋養下,土壤肥沃疏松,如今再生季稻穗長勢喜人,又一場豐收近在眼前。
收割機將秸稈加細粉碎還田 “以前收完稻子,秸稈要么燒要么扔,污染環境不說,還浪費資源。現在不一樣了,一季稻收割時秸稈粉碎還田,等再生季收完再次還田,這樣循環利用,土地越種越肥,稻子越長越好。”說起秸稈還田的好處,申明村種糧大戶陳兆武“如數家珍”,秸稈還田不僅為土壤補充了氮、磷、鉀等元素,還能增加土壤孔隙度,提升保水保肥能力,更好地滿足作物生長需求。 再生稻是一種特殊、高效的水稻種植模式,利用水稻植株天然的再生特性,頭季水稻收割后,通過科學管理,促使稻樁上蓄留的休眠芽(腋芽)再次萌發、成穗,從而實現播種一次、收獲兩季,極大提升了土地產出效率和種植效益。 再生稻的“一種兩收”為農戶省了不少功夫,而秸稈綜合利用技術是其高產的一大關鍵。“我們將秸稈加細粉碎至8厘米以下,最細的能達到2厘米,這樣既避免了長秸稈壓苗影響再生苗抽發,又為土壤微生物提供了充足的碳源。”縣土壤肥料技術推廣站農業技術推廣研究員楊仁仙說,粉碎后的秸稈腐解快,能在再生稻長穗時及時補充養分,有效提升結實率和千粒重,從而實現增產增效。
石陂鎮再生稻二茬新綠 據統計,通過秸稈綜合利用全量還田,再生季化肥施用量減少15%,作物增產5%以上,綜合為農民每畝節本增效500至800元。今年,浦城縣10萬畝再生稻喜獲頭季豐收,平均畝產713.2公斤,并已連續5年實現百畝示范片“噸糧田”目標,其中最高畝產可超1300公斤,相較單季稻模式每畝可增收900余元。 如今,浦城縣年產25萬噸秸稈中,95%以上實現資源化利用。自2019年啟動秸稈綜合利用項目以來,全縣已購置專用機械700余臺,實現“收割-粉碎-還田”一體化作業。2025年,浦城縣首批秸稈綜合利用補助項目資金達192.4萬元,覆蓋機械購置、還田作業與試驗示范等多個環節,通過政策扶持、現場觀摩、技術培訓、宣傳引導等方式培訓農民5000余人次。除了直接還田外,該縣還探索出秸稈飼料化、基料化等多元利用途徑,形成了完整的秸稈資源化利用體系。 “接下來,浦城縣將繼續深化秸稈綜合利用,擴大綠色種植模式覆蓋面,充分釋放土地潛力,實現農業提質增效,讓秸稈告別‘一把火燒’的命運,成為農業發展的‘綠色財富’。”楊仁仙說。(徐裕) |
相關閱讀: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