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城酸棗糕:酸甜滋味綿延百年
| 2025-10-14 11:31:47??來源:浦城新聞 責任編輯:肖練冰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九月的浦城匡山,秋意漸濃。群山環抱的雙同古村,在清晨的第一縷陽光中蘇醒,青瓦之上,裊裊炊煙緩緩升起,勾勒出一幅靜謐祥和的鄉村畫卷。 眼下,富嶺鎮雙同村迎來了一年中最忙碌也最甜蜜的時刻——制作當地特色美食酸棗糕。“雙同秋來漫山紅,酸棗墜枝搖金風……匡山腳下炊煙起,棗香飄滿雙同村。”這首由匡山女子詩社創作的歌謠,不僅唱出了酸棗豐收的喜悅,更飽含著村民們記憶深處的鄉愁味道。 作為第一批福建省級傳統村落,雙同村常住村民400余人。每到酸棗成熟季,家家戶戶都會循著祖祖輩輩流傳的古法技藝,投入到酸棗糕的制作中。這一片片酸甜軟糯的酸棗糕,既是雙同人代代相傳的味覺記憶,更是當地發展特色富民產業、助力鄉村振興的重要載體。 青巒深處守青綠 孕育“金果”寄鄉愁 浦城制作酸棗糕的歷史可追溯至清代。在富嶺鎮、水北街鎮、濠村鄉等山林茂密、野生酸棗資源豐富的鄉鎮,制作酸棗糕的傳統技藝代代相傳。據《浦城縣志》記載,浦城曾是閩地入關的重要通道,往來商客絡繹不絕。酸棗糕憑借獨特風味與便于攜帶保存的特點,成為當時備受青睞的特色伴手禮,不僅讓這份酸甜滋味綿延百年,更讓傳統制作技藝得以完整留存。
酸棗采摘(資料圖片) 在眾多傳承酸棗糕技藝的村落中,近年來富嶺鎮雙同村的酸棗糕格外受市場青睞,這背后離不開村子得天獨厚的生態環境。 浦城縣屬中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區,光照充足、雨量充沛,為植物生長提供了良好條件。而雙同村地處匡山國家森林公園腹地,山林茂密、自然資源富集,為野生酸棗樹生長創造了絕佳條件,也讓雙同村酸棗糕擁有了獨特的天然風味。 如今的雙同村,手握匡山國家森林公園、國家級生態村、全國森林旅游示范區試點單位、全國美麗鄉村創建試點鄉村、全國生態文化村、全國文明村、全國美麗鄉村示范村、國家森林康養基地8塊國家級“金字招牌”。鮮少有人知道,幾十年前的雙同村,曾是當地出了名的貧困村,還一度為追求短期經濟效益而忽視了生態保護。 “三十年前,我們村窮,為了過日子,也曾動過砍樹賣錢的念頭。”雙同村黨支部書記李仕銀回憶,“要守住青山,就得讓村民放下刀斧。那段時間,我和村干部們天天上山,挨家挨戶做思想工作,磨破了嘴皮子,才慢慢讓大家明白生態保護的重要性。” 為筑牢生態屏障,雙同村早早制定村規民約,明確禁止賣山賣樹,還專門設置專職護林員巡山護林,組建黨員巡山隊和撲火隊。在村兩委的帶動下,村民的生態保護意識逐年提升。 20世紀90年代,一位外地商人看中了村里成片的野生酸棗樹,開出高價想買下開發,多次上門協商。“山上的酸棗樹到處都是,百年樹齡的也不少,這些都是留給子孫后代的‘寶貝’,絕不能賣!”李仕銀和村干部們一次次拒絕誘惑,堅定守護著這片青綠,也為后來“不砍一棵樹,雙同也致富”的發展路徑埋下了伏筆——這滿山的酸棗樹,正是村子日后發展特色產業的“金果果”。 巧手翻曬三秋“玉” 古法新傳一味甜 “制作酸棗糕是村里的老傳統,也是我們每個人的兒時記憶。小時候跟著大人進山撿酸棗,一家人圍在一起做糕,現在想起來,那味道還是甜的。”村民李丁兵的話語里滿是懷念。
酸棗晾曬 在雙同村婦聯主席向瓊看來,一塊小小的酸棗糕,要做得地道好吃,絕非易事。“酸棗糕制作要經過洗凈、蒸煮、去皮、脫核、拌和、風干等多道工序,全程只用野生酸棗果肉和白糖,不添加任何添加劑,靠的就是老祖宗傳下來的手藝。” 每年酸棗成熟季,村民們凌晨四五點就背著竹筐上山撿酸棗,為的就是保證新鮮,當天采摘當天加工。制作時,先將新鮮酸棗用清水洗凈,倒入鍋中,以山泉活水旺火蒸煮片刻;隨后趁熱剝離果肉與棗核,取出細膩的棗泥,按比例拌入白糖,反復揉拌至均勻;若天氣晴好,就把混合好的果泥揪成小團晾曬一天,次日用特制模具按壓定型,最后交由陽光和微風完成風干工序。 “步驟看著簡單,實則處處是學問。”向瓊解釋,蒸煮時的火候大小、白糖與棗泥的配比、揉拌的力度,都需要多年經驗積累。尤其是最后一步風干,通常要持續7到14天,陽光慢慢帶走水分、鎖住風味,讓糕體逐漸凝結成質地緊實、富有彈性、晶瑩透亮的琥珀狀,光是看著就讓人垂涎。 更細致的是,晾曬過程中,村民們要時刻關注天氣變化,還得時不時給酸棗糕“翻身換面”,防止表面形成糖霜影響口感和外觀。“差一點火候、多一點糖,味道就不對了,必須精益求精。”向瓊說。 遵循古法制成的雙同酸棗糕,色澤晶黃油亮,在陽光下晶瑩剔透如美玉。入口先是綿柔的酸,隨后甘甜在舌尖蔓延,細膩軟糯的口感讓人越嚼越香,滿口生津的余韻久久不散。也正因這份純粹的美味,讓不少人吃了一塊還想再吃。 在堅守古法的同時,雙同村也在悄悄做著創新。“以前做的酸棗糕大小不一、形狀隨意,后來隨著村子名氣大了、游客多了,我們就根據大家的需求,慢慢改良工藝,現在的酸棗糕不僅外形規整,包裝也更精致了。”向瓊介紹,雖然工藝細節有調整,但酸棗糕里的家鄉味道,始終沒變。 棗香乘風出深岫 融合創新富萬家 隨著雙同村酸棗糕的名氣越來越大,市場需求也日益增長。一些村民敏銳地嗅到商機,開始創辦小型食品作坊,讓酸棗糕從家庭自制走向規模化生產。村民李丁錢創辦的匡山錦鑫土特產作坊,就是其中的代表。
酸棗脫皮、去核(資料圖片) “我們作坊2005年就開了,到現在有20多年了,每年能生產2000公斤左右的酸棗糕。”李丁錢說,雖然作坊規模不大,但旺季時會招收十多位村民幫忙,從采摘、制作到包裝、銷售,村民在家門口就能就業,每天能有100多元收入,為大家穩定增收提供了渠道。 如今的雙同村,像這樣的酸棗糕作坊已有好幾家,產品常常供不應求。2024年,全村酸棗糕產量達20多萬斤,銷售額突破400萬元,小小的酸棗糕,真正成為了村民致富的“甜蜜引擎”。 不僅是雙同村,近年來,隨著健康食品消費需求的提升,浦城縣整個酸棗糕產業都迎來了發展機遇。在保留傳統技藝精髓的基礎上,當地企業開始探索規范化、標準化生產,還積極推動口味與包裝創新。仙芝科技(福建)股份有限公司、福建木樨園營養食品有限公司、福建浦城三葉食品有限公司等企業,將酸棗糕與丹桂、靈芝、金桔等當地特色產品結合,研發出丹桂酸棗糕、金桔酸棗糕等新品——丹桂的馥郁、金桔的清爽,為傳統酸棗糕增添了新風味,深受消費者喜愛。 包裝上,商家也下足功夫,從散裝零售到精美禮盒裝一應俱全,既滿足日常消費需求,也適合作為伴手禮。2024年,浦城縣還推出融入酸棗元素的“浦城福禮”伴手禮系列,通過文化賦能提升產品附加值,讓酸棗糕成為展示浦城特色的一張亮麗名片。 “依托匡山國家森林公園的旅游資源,我們把鄉村旅游和酸棗糕產業結合起來,還借著‘浦城酸棗糕制作技藝’獲評縣級非遺的契機,將酸棗糕制作體驗納入旅游項目。”李仕銀介紹,現在游客來雙同村,不僅能欣賞自然風光,還能親手參與酸棗糕制作,沉浸式感受傳統技藝的魅力,這既豐富了旅游體驗,也進一步打響了雙同酸棗糕的品牌。 電商和直播帶貨等新型銷售模式的興起,更讓浦城酸棗糕突破地域限制,走出深山、銷往全國各地。通過網絡平臺,越來越多人品嘗到這份來自浦城的鄉愁滋味,也讓浦城酸棗糕的市場版圖不斷擴大。 從深山里的一顆小酸棗,到承載鄉愁的特色美食,再到帶動千家萬戶增收的富民產業,浦城酸棗糕的蛻變,是當地守護生態、傳承文化、發展特色產業的生動縮影。近年來,浦城縣立足“一優兩特三寶”(浦城大米、酸菜、酸棗糕、丹桂、靈芝、薏米)資源稟賦,深挖特色農業潛力,強化品牌打造、延伸產業鏈條,推動農業產業高質量發展。而酸棗糕,正是其中最亮眼的“甜蜜符號”,它不僅記錄著鄉村的變遷,更在鄉村振興的道路上,續寫著屬于浦城的甜蜜新篇。 記者手記 守住鄉愁 做優特產 在雙同村,與村民們暢談許久,反復出現的高頻關鍵詞竟是“堅持”二字。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雙同村民們幾十年如一日對守護“青綠”的執著堅持,將昔日的鄉愁味道,培植出一片產業,帶富一方百姓。 若不是世世代代雙同村民對酸棗糕制作技藝的虔誠堅守,沒有那份“鄉愁能當飯吃、土特產能闖市場”的堅定信念,也不會有一顆小小的酸棗糕,串聯起了鄉愁記憶、特色產業與共同富裕的大文章。 如今,以酸棗糕為紐帶,串聯起鄉村旅游、非遺體驗、農產品銷售,讓村民們不僅能通過制作酸棗糕增收,還能通過民宿、餐飲、導游等獲得更多收入,真正實現“人人有活干、家家有收入”。 鄉村振興的本質,就是讓鄉村既有“綠水青山”的顏值,又有“金山銀山”的價值,更有“鄉愁滿滿”的溫度。而雙同村的故事證明,只要守住鄉愁、做優特產、凝聚人心,每個鄉村都能找到屬于自己的“甜蜜之路”,每個村民都能在這條路上,收獲屬于自己的“幸福味道”。(張行健 邱春靜 曹歆雨) |
相關閱讀: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