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坊一特色 “小工坊”點亮“大共富”
| 2025-10-10 10:11:12??來源:浦城新聞 責任編輯:肖練冰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在鄉村角落的共富工坊里,村民們忙碌的身影隨處可見,臉上洋溢著收獲的喜悅。這些看似普通的作坊,如今已成為鄉親們增收的好去處,不用奔波遠走,在家門口就能實現“顧家增收兩不誤”的美好愿景。 工坊雖小,能辦“大事”。日前,記者看到共富工坊里一個個忙碌的身影,匯聚出鄉村振興的“大”氣象。 白菜“釀”共富滋味 “我們上了年紀,平時哪掙得到什么錢?現在合作社請我們來幫忙,在家門口就能賺到錢,真是好?!痹凇包S畢洋”共富工坊務工的吳貴平欣喜地說,今年他移栽種植16畝長稈白菜預計能收獲3.5萬公斤,增收4.5萬元,加上工坊的零工收入,生活擔子輕了,日子是越過越有奔頭。
收割長稈白菜(資料圖片) 這份踏實的幸福感,正在黃畢洋的青山綠水間靜靜流淌。位于九牧鎮黃畢、洋墩、黎處三個高山村的這片土地,世代傳承著長稈白菜種植和酸菜制作技藝,正在鄉村振興的春風中煥發出全新的生命力。 “黃畢洋酸菜雖有名氣,但過去各家各戶零星種植、分散制作,始終難成氣候。”黃畢村黨支部書記褚子洪說著往日困境。轉機出現于九牧鎮創新推行“雙領辦”機制,由鎮黨委領辦鎮屬國企福建黃畢洋發展有限公司,負責品牌打造、市場開拓以及標準化生產,三村聯建村黨委則領辦黃畢洋農林專業合作社,組織農戶規?;N植。 “現在好了,從種植到腌制,工坊都有統一標準,種出來的白菜合作社全部收購。”褚子洪介紹,“去年有農戶利用冬閑田種了20畝,一季就增收近10萬,比出去打工還掙錢?!狈N植“酸菜”的好光景激發了村民的熱情,越來越多的村民加入種植行列,立夏剛過,合作社里擠滿了咨詢的農戶,去年新加入合作社成員就有63人,“在家門口掙錢”成了黃畢洋最熱的話題。
黃畢洋共富工坊(圖片資料) 在酸菜腌制加工期間,工坊平均每天用工30人次,讓村民實現了“離土不離鄉”的就業增收。據悉,2024年,合作社種植酸菜原料長桿白菜1000畝,生產酸菜280萬斤,帶動村財增收80萬元,260多名村民共增收300余萬元。同時通過供銷商城、電商孵化基地及本地網紅直播等渠道,黃畢洋酸菜產品銷量達40萬份,銷售額突破2000萬元。如今,這股酸香里飄著的已是濃濃的“共富味”。 “今年采收的優選種子,能滿足千畝種植需求,再過兩年,我們的酸菜產業有望輻射更多村莊。”褚子洪信心滿懷。一縷酸香,一方產業,一份踏實的日子,這“家門口”釀出的,不僅是舌尖上的傳統風味,更是縈繞在村民心頭的甘甜。 山水“醒”來坊間生金 山醒了,水活了,坊間生金了。在浦城,一座座共富工坊成為連接鄉愁、生態與生活的溫暖紐帶。 去年7月,富嶺鎮“返鄉創業”共富工坊在匡山國家森林公園腳下的高坊村開園。這里不只是一個項目點,更像一個游子歸鄉的地方,用“農文旅融合”喚醒匡山沉睡的山水,也點亮了村民眼中久違的光。
富嶺返鄉創業共富工坊(資料圖片) “我們想打造的,不只是一個景點,更是一個能讓游客留下來、讓村民笑起來的地方?!睆纳虾7掂l的鄉賢朱繼富說。帶著對故土的眷戀,與鎮鄉村振興公司攜手,通過“政府搭臺、專業運營、村民參與”的創新模式,將昔日閑置的集散中心,變成了占地6500平方米的“共富家園”。 在這里,匡山的生態之美被細心收納。以“匡湖云漫”為中心點向四周擴散,工坊設置了“遇見匡山”打卡區、“共富開關”農產品展銷區、“好聲in”直播區等多個功能空間,全面提升農產品附加值。同時,依托“合伙人club營”“共富大篷車”等載體,讓本地農人的好物走出了大山,“旅游+農產品”的動能轉化為了村民掌心里的收獲。 “客人來了,有得玩、有得看,更愿意帶走一份‘山里的味道’,工坊人氣旺了,村民的腰包也跟著鼓了,這才是我們最欣慰的事?!敝炖^富笑著說。如今,這里每年接待游客超過15萬人次,旅游收入突破3000萬元,帶動120多戶農戶年均增收2.4萬元。這不僅是山水資源的變化,更是帶給一個個農家小院的幸福生活。 近年來,富嶺鎮以“返鄉創業”共富工坊為紐帶,持續深化鄉愁產業培育,在做好土特產文章的同時,逐步構建起以鄉愁為魂、生態為底、富民為本的特色產業體系,成功帶出一批如星空民宿、無憂花谷、田園小隱等鄉賢回歸項目,形成了“鄉賢帶富、產業聯動”的生動局面。 “這座工坊,讓我們真切地看到,綠水青山真的可以變成金山銀山。”富嶺鎮黨委書記徐紹兵說。接下來,富嶺鎮將通過引入智慧農業體驗、鄉土文創直播等多元業態,讓這座山水之間的工坊,不僅點亮鄉村的風景,更照亮百姓的好光景。 零工織“夢”花開滿地 在萬安鄉村頭村,有著一個讓留守在家的老人、婦女,也能在家門口找到事做、掙到錢、安下心的地方,它是“瑞琪”共富工坊。 “以前守著幾畝地,一年到頭也攢不下幾個錢?,F在不一樣啦,走出家門幾步路就能接活兒,一天穩穩當當掙個幾十塊,買菜、買藥,心里都不慌了?!贝孱^村的陳阿姨說,她低頭組裝文具盒,動作熟練,卻擋不住臉上的笑意真切。
“瑞琪”共富工坊(圖片資料) 這樣的變化,源于浦城縣探索的“零工經濟”模式。面對農村閑散勞動力多、增收門路少的現實,依托當地鄉振公司搭建起靈活就業平臺,把來自義烏、江西等地的小商品訂單,“搬”到了村民的家門口。 走進工坊,幾十位村民正低頭忙著手里的活計,包裝文具、分揀配件、組裝飾品,車間里安靜有序,只有物件傳遞的微聲和少許輕聲的交流。為了確保訂單穩定、質量可控,村頭村黨支部牽頭設立了就業服務點,專人負責接單、派活、培訓、質檢,形成“支部牽頭+公司接單+村民干活”的閉環。 “我年紀大了,出去打工沒人要。在這兒包文具,一天還能掙四十多塊嘞!”65歲的王大爺邊說邊利落地封好一個包裝盒,在他身后是即將發往義烏等地的成箱貨物。隨著訂單量持續增加,“瑞琪”共富工坊已從村頭村延伸至周邊幾個村落,帶動300多名村民參與。不少零基礎的村民,漸漸成長為熟練工,有的還當上了組長、帶起了徒弟。日子,就在這一件件小手工中,慢慢有了溫度。 “我們不僅要讓大家有活干,還要干得好、干得久?!比f安鄉黨委書記葉學武說,“接下來我們將從單一加工向技能培訓、電商銷售等環節延伸,提升村民的就業競爭力?!苯刂聊壳?,“瑞琪”共富工坊已累計承接外貿訂單50多批次,加工產品超百萬件,為群眾增收近百萬元。這條以零工經濟激活鄉村活力的共富之路,它不喧囂,卻踏實,不宏大,但溫暖。 浦城的共富工坊,不走“大而全”的路子,卻把“小而特”的文章做足。依托各村資源稟賦,以特色產業驅動、農文旅融合、零工經濟賦能等多元形態,盤活閑置資源、喚醒傳統技藝,帶動農戶抱團發展,形態各異卻同向同行,用不同的方式托舉起相同的幸福愿景。 據悉,全縣18個共富工坊覆蓋52個村,帶動1605人實現家門口就業,實現村財年增收158萬元,從業村民年均增收5544元。這些散布鄉間的“星星之火”,正匯聚成鄉村振興的磅礴力量,它們印證了,只要找準路子,小小的工坊也能點亮大大的夢想,讓每個人都能在家門口擁抱屬于自己的幸福生活,共同描繪出“產業興、百姓富、鄉村美”的壯麗畫卷。(徐裕 葉超) |
相關閱讀: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