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城:“三體共育”推動優質教育均衡發展
| 2025-08-27 09:07:52??來源:浦城新聞 責任編輯:肖練冰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從美術課上對著課本單純的臨摹,到跟著城區學校老師的教學視頻學習;從農村學校優質課程資源匱乏的困境,到城鄉教育資源共享的便利…… 這一變化,源于浦城縣近年來始終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位置,大力推進“三體共育”工程——通過城鄉緊密型教育共同體、教研聯合體、家校社協同育人教聯體共同發力,破解城鄉教育差距難題,讓優質教育資源惠及每一名學子。 城鄉共融 讓優質資源跨山越嶺 自從城鄉學校結成共同體后,學校積極開展教師互派交流,這不僅推動城鄉學校的教學進度、常規要求趨向統一,也讓農村孩子有機會接觸到城區的優質課程。 “我們還計劃建立城鄉教育共同體課程資源庫,將城鄉學校開發的各類課程資源進行分類整理、上傳共享,方便城鄉教師隨時查閱、下載和使用。”縣政府教育督導室主任王禮圣告訴記者,同時,教共體學校每學年春季都會開展教師交流摸底,優先選派骨干教師。今年已實現互派教師22人——管厝學校6名教師到夢筆學校交流學習,夢筆學校6名教師到管厝學校支教;實驗小學派出6名教師至濠村中心小學,濠村中心小學4名教師到實驗小學交流學習。
開展“送培送教”暨薄弱校教學調研活動(資料圖片) 更關鍵的是,共同體實行“捆綁考核”。“績效考評取兩校平均數,結果共享,不再只看單校成績,而是看整體提升,這樣核心校和成員校才能真正‘抱成團’。”縣教育局基礎教育教研中心主任吳氏興說。 在“互聯網+”教育數字化戰略引領下,城鄉學生的互動突破地域限制。去年,實驗小學與濠村小學聯合舉辦首屆科技節,城鄉學生線上線下共同參與機器人搭建、科幻畫創作,通過視頻連線交流設計思路。“互聯網+”同步教學得到廣泛推廣與應用,有效打破了地域限制,使城鄉學生得以常態化共享優質課程資源,有力促進了教育公平。 教研聯動 為教師成長搭臺賦能 同樣一節語文課,城區老師側重情境導入,農村老師更注重基礎積累,“同課異構”的模式讓更多老師找到了兼顧兩者的教學方法。 近年來,浦城縣為促進城鄉之間、學校之間的教研交流與合作,推動全縣教育均衡發展,構建起“縣—片區—學校”三級教研網絡,將全縣22所中學組建為高中片區和中片、南片、北片四個片區教研機構。其中,夢筆學校作為北片區龍頭校,去年12月聯合仙陽中學、管厝學校等7所學校開展教研活動,僅夢筆學校就承辦16節公開課,仙陽中學承辦9節公開課,課后通過“分組研討+專家點評”,為教師提供作業分層策略、技術融合等實用建議。
開展教學視導交流座談會(資料圖片) 在中學片區教研活動有序推進并取得實效的基礎上,浦城縣教師進修學校進一步從全縣教學實際出發,優化教研內容。教師進修學校根據學校教學實際,梳理出“文言文教學難點”“物理實驗操作誤區”等教研主題,讓教研活動不走過場。據了解,去年實驗小學牽頭的“實小—石陂—濠村—水北街—榮華”片區教研,分別在實小、水北街中小設專場,解決了農村學校科學實驗器材不足如何開展教學等實際問題,“現在農村教師參加教研的積極性很高,很多人主動申請上公開課,專業成長特別快。”王禮圣說,通過這些活動更好地挖掘人才、培養人才,大大激勵了全縣教師的工作積極性。 家校社同心 織密學子成長守護網 “以前總不知道怎么陪孩子,參加家長學校的‘親子閱讀課’后,每天晚上和孩子一起閱讀孩子感興趣的書籍,孩子愿意跟我分享想法了,家庭氛圍也更融洽。”浦城縣和平小學學生家長鄺女士的感受道出了家校社協同育人的目標。 作為南平市推進協同育人的重要實踐區域,浦城縣緊扣“政府統籌、部門協作、學校主導、家庭盡責、社會參與”目標,以學校為主陣地率先發力。目前,全縣中小學校(幼兒園)已100%設立家長學校,推行分級家訪制度,定制化對接家庭需求。“我們組建了家庭教育師資庫,還開展親子工作坊、家長開放日等活動,讓家校共育從‘單向通知’變成‘雙向互動’。”王禮圣告訴記者,針對學生身心健康,當地還聯動衛健、團委等部門,組建心理健康“四支隊伍”,筑牢學生心理防線。 近年來,浦城縣大力試點家長積分制,鼓勵家長學習科學育兒方法;結合“書香浦城”建設,常態化開展親子共讀、經典誦讀等活動,推動優良家風傳承。同時,各部門整合資源,推動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博物館、體育場館等免費向學生開放;依托“行見八閩”研學實踐圈,挖掘閩北紅色文化、生態文化,打造“行走的大思政課”。 從城鄉學校“手拉手”,到教研活動“心連心”,再到家校社“肩并肩”,浦城縣以“三體共育”為抓手,正逐步縮小城鄉教育差距,讓每一名學子都能在家門口享受到優質、均衡的教育,朝著“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目標穩步邁進。(曹歆雨 柳志勇) |
相關閱讀: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