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揮顯性育人與隱性育人的協同效應
| 2025-08-13 09:23:44??來源:福建日報 責任編輯:肖練冰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劉麗貞 構建“大思政課”大格局,推動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是當前高等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領域的重要任務。這就要求我們讓顯性育人與隱性育人有機結合,形成協同效應,共同提升教育的實效性。 ◆顯性育人與隱性育人的辯證關系 在“大思政課”視域下,顯性育人以直接、明確的方式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如通過思政課程、主題教育等傳遞價值觀念,具有目標清晰明確、內容系統權威的特點。隱性育人則通過校園文化浸潤、實踐體悟、師生互動、網絡影響等間接方式,把思政教育目的轉化為學生的情感共鳴和行為自覺,具有潛移默化、潤物無聲的優勢。 顯性育人與隱性育人雖方式不同,但并非相互割裂,而是緊密聯系、相輔相成的,在育人目標上同向同行,在方法上互補互促,共同服務于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一是目標一致性。無論是顯性育人通過直接的理論灌輸傳遞核心價值,還是隱性育人通過間接的浸潤滲透潛移默化影響思想,目的都是提升學生的思想覺悟,塑造其道德品質,從而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實現育人目標。二是功能互補性。顯性育人是基礎,搭建了系統的理論框架,解決認知層面的問題,為學生提供方向引領,明確應該怎樣;隱性育人是延伸,側重情感共鳴和行為內化,解決知行相資的問題,檢閱學生的現實表現。如思政課通過講解勞動精神的內涵進行顯性教育,而志愿服務實踐則讓學生在實踐中潛移默化,體會勞動的價值和意義,二者結合使教育更完整。三是過程協同性。在實際育人過程中,二者往往相互滲透、協同作用。顯性育人沒有借助隱性載體的實踐土壤營造沉浸式氛圍,容易陷入說教式灌輸,難以真正入腦入心;沒有顯性引領提供清晰的價值坐標,隱性教育可能因缺乏理論支撐而變得零散,容易陷入“價值模糊”。只有將二者結合,相互補充,協同發力,才能構建更立體、更有效的育人體系,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 目前部分高校“大思政課”協同育人存在主體協同不暢、資源整合不足、協同機制缺失等問題。 一是主體協同不暢。一些教育者將顯性課程與隱性環境割裂開來,導致教育的主體各自為政。二是資源整合不足。學校開展的一些隱性教育往往僅停留在環境布置、活動開展等表面層次,未能深度綁定思政教育目標進行精心策劃和巧妙安排,達到沉浸式引發學生情感共鳴的效果。三是協同機制缺失。現有體系對學生的評價多側重顯性教育的知識考核,評價模式以考試為主,很少對學生綜合素養、實際表現等隱性育人的效果展開評價。缺乏對教師的量化考核評價機制,這直接限制了高校輔導員、專業課教師與思政課教師等不同崗位人員形成育人合力。 ◆“大思政課”視域下顯性育人與隱性育人協同路徑 在“大思政課”視域下,顯性育人與隱性育人的協同是提升育人實效的關鍵。針對目前部分高校“大思政課”協同育人存在的問題,可以從以下路徑推動協同育人落地見效。 一是構建主體協同機制,形成“教師+全員”的育人合力。校內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綜合改革與精品項目建設為抓手,建立聯動機制,搭建協同育人平臺,打破不同育人主體間各自為政的壁壘,促進馬克思主義學院、教務處、宣傳部、學工處、團委、后勤等各部門密切配合、協同推進,并加強對相關教師進行專業培訓,推動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同向同行,推動思政課建設、課程思政建設與日常思想政治工作協同開展,推動專任教師直接有力的思政教育與管理服務潤物無聲的思政教育共同發力。校外聚焦“大師資”建設,拓展協同網絡,發揮政府、企事業、家庭等社會育人主體力量,遴選思政課特聘教授和實踐指導教師,組織領導干部、院士、學科帶頭人、大國工匠、勞動模范等開展現場教學,豐富實踐師資庫,打造學生身邊的導師隊伍,構建成“人人皆育人”的“大師資”體系。 二是拓展協同育人資源,構建“理論+生活”的育人內容體系。將顯性育人的核心內容轉化為隱性育人的素材,深度挖掘校內資源,以先進的育人理念建設有高度有文化的思政育人場景,通過大學生藝術節、戲劇節打造校園文化藝術思政大課,不斷豐富校內育人載體,耦合理論的思政教育與生活的思政教育、藝術的思政教育,推動思政教育日用不覺地進入學生腦中心中。打破校地壁壘,高效利用校外資源,促進高校與周邊教育資源融合,營造良好的育人氛圍。深入挖掘和用好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工作期間開創的重要理念和重大實踐,以紅色文化、朱子文化、海絲文化、嘉庚精神、“閩人智慧”等八閩特色文化等為內容支撐,合力共建大課堂、大平臺,打造“行見八閩”“場館里的研學實踐”“指尖上的思政課堂”等實踐育人品牌,多形式開展志愿服務、理論宣講、社會調研、創新創業等實踐教學活動,帶領學生走出學校小課堂,走向社會大課堂,讓學生在熱辣滾燙、可觸可感的生活中感受時代洪流,讀懂中國式現代化;推動思政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相結合,讓學生在實踐中提升用馬克思主義視角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也讓學生在服務社會中增強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實現理論邏輯向生活邏輯的轉化,形成認知—情感—行為的一致性閉環。 三是完善協同育人評價體系,建立“過程+效果”的綜合評價機制。在充分尊重個性差異、鼓勵多元發展的前提下,建立對學生的多元評價標準。突破傳統評價方法單一和評價指標同質化的局限,既通過考試、論文等考核學生顯性的知識掌握度,也通過行為表現、社會實踐參與度等觀測其價值踐行,特別是對“行走的大思政課”社會實踐予以學分認定;綜合運用多主體評價等方式與智慧校園、大數據等技術,加強對思政教育的過程性評價與隱性效果評價,更加全面衡量思政育人實效,倒逼協同育人落地。健全教職員工評價與激勵機制,將師德師風評價作為考核首要指標,明確各崗位立德樹人核心職責及落地舉措,將他們參與“行走的大思政課”的實踐指導納入考核評價,明確思政課教師、輔導員、班主任等參與實踐指導的具體要求,推動“軟任務”變成“硬指標”,激發全體教職員工育人的主動性,凝聚“全員參與、全過程融入、全方位覆蓋”的育人合力。 “大思政課”格局為顯性育人與隱性育人的深度融合提供了歷史機遇,顯性育人與隱性育人的協同也是思政教育“知行合一”本質的體現,其理論創新性體現在將分散的教育要素重組為有機的育人系統,為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方法論范式。未來需進一步探索人工智能等新技術背景下二者的動態平衡機制,持續增強思政教育的針對性和親和力,真正培養出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作者單位:漳州城市職業學院) |
相關閱讀: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