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浦城收一收”全產業鏈——國家現代農業(水稻、油菜)產業園激活糧倉特色新動能
| 2025-08-04 11:52:45??來源:浦城新聞 責任編輯:肖練冰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福建省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加快城鄉融合發展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現場會指出:“要統籌城鄉產業發展,著力做大做強富民特色產業,優化縣域產業布局,加快特色現代農業建設,抓好產業平臺建設,打造城鄉一體的就業服務體系,有力促進農民增收。”素有“福建糧倉”美譽的浦城縣,正以入選國家現代農業(水稻、油菜)產業園為戰略支點,循著“浦城收一收、有米下福州”的農耕脈絡,全力推進縣域內農業產業園建設。
2024年,浦城縣獲批創建國家現代農業(水稻、油菜)產業園(以下簡稱為產業園),規劃總面積1827平方公里,涵蓋石陂鎮、忠信鎮等7個鄉鎮,以“一心一帶三區”為空間骨架,即一個糧油產業綜合服務中心、一條糧油加工產業集聚帶,聯動產業發展核心區、示范區、輻射區,完善園區水稻與油菜產業研發、示范、生產、加工、收儲、物流、服務全鏈條功能,形成“一心強力驅動,一帶有機串聯、三區協同發展”的格局。 五位一體 打造全鏈服務體系 “以前收糧怕下雨,現在烘干中心就是‘定心丸’,場地和人工都省了!”農戶的樸實話語里,滿是農業服務升級帶來的踏實獲得感。 日前,走進富嶺鎮茅洋村的綜合農事服務中心,機器轟鳴與建設者的身影交織成動人圖景。這座由鎮鄉村振興公司主導建設的現代農業服務陣地,正以“育—種—管—收—儲”五位一體的全鏈條服務體系,為產業園插上科技與效率的翅膀。 “我們創新推出‘國企+合作聯社+農戶’的運營模式,就是要讓服務順著農心走。”富嶺鎮綜合農事服務中心負責人蔣金順指著墻上的服務清單介紹,“中心提供訂單式、保姆式、托管式三種套餐給農戶‘點單’,中心按需‘派單’。”通過規模化服務降成本、統一采購享優惠、技術應用增效益等措施,農戶每畝可減支100元、增收120元,全鎮年節約成本將超100萬元。
富嶺鎮茅洋村村的綜合農事服務中心機械升級 從1.0階段的簡易農機倉庫,到2.0階段的初級設備分散管理,再到3.0階段的全流程服務體系,茅洋綜合農事服務中心的“五位一體”,是產業園迭代升級的生動縮影。烘干、育秧、倉儲和全程機械化服務四大功能區“各司其職”,讓“看天吃飯”的傳統耕作,逐步被精準高效的現代農事取代。 作為產業園的“毛細血管”,浦城縣以綜合農事服務中心為強力驅動,全力打通服務“最后一公里”。目前,忠信、富嶺、臨江、石陂等鄉鎮的現代化糧食產業公共服務中心與水稻育秧工廠已相繼建成投用。這項總投資超7900萬元的建設工程(含中央財政獎補2230萬元),不僅是硬件設施的升級,更是“藏糧于技”理念的深度落地。接下來,蓮塘、仙陽、管厝3個農事服務中心,以及石陂、富嶺等3個中心的二期工程也將陸續啟動。 水、電、路、訊等基礎設施的持續完善,也讓現代化生產要素得以暢流田間。園區內291家合作社、436家家庭農場串聯起4.93萬戶農戶,孕育28.11萬畝水稻與6.4萬畝油菜。2024年,產業園總產值已突破84.13億元,其中水稻全產業鏈產值58.08億元、油菜6.06億元。 在此基礎上,浦城縣精準布局現代種業提升、綠色防控示范及田園清潔、水稻高標準工廠化育秧中心、農文旅融合共同富裕示范區建設、糧食產業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糧油產業科技平臺建設、區域品牌建設,以及“浦城大米”區域品牌推廣八大重點項目,昔日單純的“糧倉”,已蛻變為集生產、加工、銷售、服務于一體的現代農業樞紐。在全國53個同類園區績效評估中,浦城縣國家現代農業(水稻、油菜)產業園躋身第15位。 科技賦能 筑牢聯農富農紐帶 如今的浦城,正以產業園為平臺,用科技的力量改寫著農業生產的傳統敘事,從“靠天吃飯”的被動局面,邁向“知農時、順農需”的主動作為,譜寫出現代農業發展的新篇章。 走進浦城再生稻科技小院,目之所及皆是關于水稻發展、種植技術等稻產業相關的展示,這里是“藏糧于技”理念的生動實踐地,更是石陂鎮以科技賦能產業振興的前沿陣地。依托當地突出的產業優勢,石陂鎮緊扣農戶發展需求,通過示范基地的輻射引領,已成功推廣36項新技術、新品種、新成果,加速推動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據悉,當地已連續4年實現“畝產噸糧”目標,畝均利潤從最初255元大幅提升至1000余元。
石陂鎮再生稻科技小院 科技服務的普惠性,同樣給農民帶來了甜頭。“托管服務幫我們掐準農時、用對技術,畝均增產5%至8%!”臨江鎮錦城村種糧大戶周小榮算起收益賬時笑意盈盈:全程機械化作業每畝減支80至100元,訂單收購每斤還能溢價0.2元左右,單季稻下來,200畝地就多賺了近2萬元。 科技,不僅是增產的“利器”,更是聯結農戶與產業的“紐帶”。園區內6家省級、10余家市級糧食產業聯合體,通過“龍頭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模式,已帶動2萬余戶農戶發展訂單基地15萬畝,讓科技紅利穩穩落進農民的“錢袋子”。雙海種業、旭禾米業等龍頭企業牽頭,構建“研發在院所、轉化在園區、受益在農戶”的協同機制,使園區內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972萬元,較全縣平均水平高出31%,科技賦能的“增收效應”持續釋放。 浦城縣還深度聯動福建省農科院、福建農林大學等院校,共建米業產業研究院、謝華安院士專家團隊科特派工作站、雙海種業科學研究院等5個高水平平臺,為科技與田野架起高效的“轉化橋”,助力科研智慧源源不斷地“運輸”到田間地頭。其中謝華安院士團隊在園區內選育的“福香占”水稻品種,經科技小院的試種推廣成為可供農戶選擇的優質品種;雙海種業科學研究院選育的“綠香PC111S”“9香S”通過省級認定,為“種業芯片”貢獻了浦城力量。2024年,全縣37家制種企業完成備案,助力浦城大米產業健康發展,守護福建“米袋子”。 做強品牌 打造產業價值高地 福州市鼓樓區永安街36號,匯誠御金大廈一層的“旭福禾食品經營部”里,66.67平方米的空間承載著“浦城大米”走進城市的使命。“我們靠‘線上+線下’雙軌模式拓寬市場,年銷量達180噸,成為‘浦城大米’品牌觸達消費者的重要窗口。”旭福禾食品經營部負責人游瓏說。 這樣的場景并非個例,依托產業園的輻射力,一批糧企已將門店開到福州、上海等全國多地。統一包裝的“浦城大米”帶著《浦城大米團體標準》《再生稻高質量發展白皮書》的品質承諾,通過每年巡回各地的發布會、糧交會、展示會,把“福建糧倉”的故事傳遍大江南北。
旭福禾食品經營部展銷“浦城大米” “我們采取‘政府主導、市場運作、企業經營、中介參與、農民受益’的運行機制,通過工作領導小組與產業園管委會來統籌規劃和政策制定,利用中央財政資金,扶持了一批批糧企發展。”浦城縣現代農業產業園服務中心主任伊建東說。2024-2025年,浦城已累計使用中央財政下撥的1000余萬元資金,建設與推廣“浦城大米”品牌,推動浦城縣15家糧食加工企業認證綠色食品產品55個,認證面積達10.28萬畝。 據伊建東介紹,園區內產業生態26家糧油加工企業遍布7個鄉鎮,26.5萬噸倉儲能力與60%的冷鏈流通率保障供應鏈穩定;武夷山水浦城旗艦店、香米哆供銷農村綜合服務中心和85個農村電商服務點構建起立體銷售網絡,年農產品網絡銷售額突破1億元。據悉,目前“浦城大米”產業集聚區品牌突破421.17億元,相較去年凈增11.31億元,品牌強度845。 “到2026年,產業園主導的水稻、油菜產業總產值突破72.07億元,優質稻年穩定播種面積保持在27.95萬畝以上,水稻、油菜生產機械化水平分別達到83.5%、65.5%,農民可支配收入增加至3.293萬元。”浦城縣農業農村局局長孫杰表示,“我們將以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為抓手,全面激活水稻、油菜產業發展動能,為鄉村振興注入強勁動力,全力打造國家級現代農業產業園的新標桿。”(徐裕 馬啟燕) |
相關閱讀: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