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生育友好型社會建設
| 2025-07-25 16:11:50??來源:福建日報 責任編輯:肖練冰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丁陳蔚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健全人口發展支持和服務體系,完善生育支持政策體系和激勵機制,推進建設生育友好型社會。為此,2024年10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加快完善生育支持政策體系推動建設生育友好型社會的若干措施》,要求健全覆蓋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人口服務體系,有效降低生育、養育、教育成本,營造全社會尊重生育、支持生育的良好氛圍,為推動實現適度生育水平、促進人口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疏通關鍵堵點提升生育意愿 生育并非單一個體短期的行為選擇,其本質是由婚嫁、生育、養育及養老形成的全生命周期,具有多群體共參與的特點。生育養育作為關鍵階段固然重要,但僅聚焦于此難以形成政策閉環,不利于全生命周期各階段政策形成協同效應。 婚育觀念構建方面,婚育觀與家庭觀持續演化。當代青年婚育行為已不局限于傳統家庭職能范疇,呈現出“情感契合優先”與“條件完備評估”的婚育決策特征。與這種觀念轉型形成反差的是:權威婚育信息服務平臺缺位,難以為擇偶匹配、婚前適應及婚后家庭關系調適提供專業支持;同時,新型婚育文化傳播效能不足,部分地區婚俗改革與移風易俗治理仍待深化。 生育服務支持方面,落實標準與覆蓋范圍存在差異。生育補貼規范與方式、生育休假成本共擔機制等措施地方執行規定不同。如有的省份鼓勵有條件地區對多孩家庭給予一定補助,但如何判定該地區為有條件地區、發放補助是否規范執行標準都有待科學論證。此外,新就業形態人員、靈活就業人員、農民工等群體尚未完全納入生育保障體系,未就業人員的生育醫療費用待遇有限,有的地方針對女性生育保健及嬰幼兒保育的政策支持體系尚不完善。 育幼服務配套方面,養育成本與子女照料考驗生育信心。養育階段的支持政策體驗可通過經濟反饋重塑育齡群體的婚育價值觀,對其二孩、三孩乃至下一代子女的生育決策產生深遠影響。在精細化育兒理念普及與社會經濟壓力疊加的背景下,托育服務存在供需結構性矛盾,存在“托不起、不愿托、不敢托、不便托”現象;教育資源分配不均、多孩家庭住房剛性需求、隨遷子女教育及父母就業保障等問題同樣需要系統性政策應對。完善女性職工權益保障機制應成為配套政策的重要著力點。此外,養老服務與普惠托育還需配套聯動。 職工權益保障方面,家庭責任不均與女性職場壁壘加深工作家庭矛盾。當前男性參與育兒照料過程不充分,男性陪產假、育兒假使用率較低。由產后身心健康損耗、家庭責任分擔失衡及職業發展中斷構成的系統性生育成本,是消解女性婚育信心、導致生育意愿不強的重要因素。 ◆持續優化生育支持服務體系 育齡群體從組建家庭、生育養育子女再到贍養老人的全生命周期,既需要針對不同階段制定專項政策,還需強化政策間的有機銜接,形成系統性的生育支持組合措施。通過精準識別各階段配套支持服務的供需矛盾,科學完善制度設計,有效促進生育意愿向實際生育行為轉化。 營造婚育友好環境,引導家庭成員共擔家庭責任。一是改善婚育文化環境,發揮黨員干部家風建設模范作用,培育“男女平等、適齡婚育、共擔責任”的現代婚育觀,形成以優秀傳統文化為土壤、適應當前人口發展的婚育倫理。可以結合當地特色文化,創新傳播形式。二是排解育齡群體婚育難題,規范現有市場婚育機構,搭建公益婚育信息綜合服務平臺,為青年婚戀提供可靠信息渠道,并開展公益婚姻家庭服務,減少離婚率對人口生育的影響。三是平衡家庭責任,引導全社會尊重和提升家庭照料勞動價值,鼓勵所有家庭成員共擔養育責任。當育齡群體將生育視作獲取幸福體驗的重要路徑之一時,將對生育抱有較高的期待,從而激活育齡群體的生育內驅力。 推動生育政策提質擴面,筑牢“敢生”根基。一是政策工具優化,制定生育補助規范標準,放寬補助條件限制。相關部門應在廣泛調研、科學論證的基礎上劃定福利政策補助標準和適宜執行地區,指導有條件地區因地制宜對多孩家庭給予階梯式補助。指導各地將適宜的分娩鎮痛以及輔助生殖技術項目納入醫保報銷范圍。二是服務保障強化,建立育齡群體生殖健康教育與生育能力保護雙軌機制。三是頂層設計優化,動態調整教育醫療住房資源配備,針對多孩家庭在子女教育、家庭醫療與住房等層面給予適當政策傾斜,同時應持續關注一孩家庭需求,避免影響支持政策的孩次公平;以平等、包容、友好為生育政策導向,指導有條件的地方建立健全新就業形態人員、靈活就業人員、農民工等群體的生育支持政策,建立與人口變化相協調的資源供給機制,保障流動人口享有流入地居民同等的公共服務支持,構建覆蓋生育、養育、教育全周期的生育支持政策鏈。 打造普惠托育與養老服務聯動機制,共同支撐“愿生”選擇。“嬰幼兒照料”與“長輩代際支持”是每個家庭生育決策必須考量的重要因素。老幼共育不僅能填補育幼服務供給的空窗期,還可減輕育齡家庭尤其是獨生子女組建的育齡家庭肩負的多長輩養老壓力,使家庭長輩隔代照料在代際間傳承。一是關注供需錯配問題,合理規劃普惠托育與養老服務的資源分布,鼓勵社區嵌入養老托育服務。如福建可依據《福建省促進“一老一小”家政服務發展若干措施》,持續優化“福見康養”公眾服務平臺,為育齡家庭提供身邊的養老托育。為隔代照料者提供育幼喘息服務、育幼知識培訓,釋放長輩代際支持資源儲備,提升“生”的意愿,弱化“養”的負擔。二是嚴格老幼共育服務供給機構資質審核,加快養老托育基礎設施建設,強化托育服務人才隊伍建設,保障服務供給科學規范、精準高效。 消解職場困境,暢通女性職業發展路徑。當前的育齡女性因社會角色傳統認知,進入母親角色后,常面臨產后康復、家庭照料和個人事業發展等問題,需找準痛點對癥下藥。一是關注女性產后健康,助力育齡女性產后順利恢復工作狀態。鼓勵醫療機構開辦月子中心或與其聯動,針對女性產后的身體康復、心理適應和育兒困難提供幫助,緩解育齡女性產后身心壓力。二是紓解女性生育重擔,避免育兒假、照顧假成為“紙面假期”,并合理延長男性陪產假,使長期單系撫育轉向夫妻共擔家庭撫育責任,平衡用工成本差異。適當放寬女性職場限制,彌補育兒時間損耗,為女性職業發展提供更多機會,確保生育后女性的平等就業權益和職業發展機遇。加大政府對企業育兒方面財政支持,鼓勵用人單位針對育兒職工采用彈性工作制靈活用工時間,必要時設立“媽媽班組”推進女性就近、靈活就業。有條件的地方還可開展單位辦托,平衡職工家庭的工作育兒矛盾。 [作者單位:福建開放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本文系2022年度福建省社會科學基金青年項目“養老保險參與、雙向代際支持與生育意愿提振研究”(FJ2022c036)階段性成果] |
相關閱讀: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