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融合新生態 推動外語教師轉型發展
| 2025-07-23 11:30:22??來源:福建日報 責任編輯:肖練冰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王涌驊 張海燕 隨著人工智能的發展,傳統的外語教育模式受到嚴重沖擊,外語教師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其角色定位與能力結構正發生深刻變化。構建“語言+專業+人工智能”的融合新生態,是實現外語教師轉型發展、服務國家戰略的關鍵路徑。 外語教師轉型發展本質是適應新時代國家發展需求,從傳統語言教學者轉變為具備跨學科素養、技術應用能力和文化傳播力的復合型教育者。這一轉型對于加快建設教育強國、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與國際傳播能力具有重要意義。外語教師轉型,有助于推動育人方式的系統優化,從而更好地落實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教育目標。外語教師既是傳播中華文化的重要語言橋梁,也是對外敘事體系構建的重要話語主體,其綜合素養和文化理解力直接影響國際傳播的精準性與感染力。隨著人工智能、大數據、虛擬現實等技術深刻重塑教育生態,外語教師成為推動教育數智化轉型的關鍵力量。“人工智能+外語教育”的深度融合,重塑了教學組織形式、育人模式與評價機制,教師也由傳統“教知識”者轉型為“教能力”者、“促成長”者。 ◆拓展新文科融合范式 “新文科”是中國高等教育的方向性重構,要求外語教師突破學科本位,走向文理交叉融通。依據教育部關于新文科建設強調跨學科融合與技術賦能的要求,外語教師轉型發展的能力結構應聚焦“專業+人工智能+區域認知”三個核心維度。 專業交叉賦能:對接區域發展與產業需求。傳統語言本體論已難以滿足新時代復合型人才需求。外語教育應面向具體專業領域,如海洋經濟、國際貿易、文化旅游等,嵌入領域知識與行業術語,實現從語言教學向語言服務的轉型,構建“以語通專、以語載道”的教育生態。 人工智能驅動:構建智慧教育新生態。人工智能技術催生智能批改、個性化學習和數據驅動教學等新模式。外語教師需提升數據素養、技術應用能力及教學重構能力,掌握教育技術學基本方法,推動“教-學-評”一體化重塑,構建“人機協同、以學為中心”的智慧課堂。 區域認知深化:服務國際傳播與文化互鑒。高質量外語教師應具備深厚的區域研究素養、跨文化溝通能力及全球議題理解力,能夠有效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地方聲音,并參與中國話語體系構建。這體現了語言經濟學與文化傳播學的深度融合,是服務國家參與全球治理的知識支撐。 ◆融合轉型的初步實踐 在新文科建設與國家戰略實施雙重驅動下,福建憑借其獨特的區位優勢、資源稟賦與政策環境,積極探索外語教師隊伍轉型發展的有效路徑,構建本土化與國際化協同推進的融合模式。 發揮“海絲”區位優勢,打造“語言+海洋”融合樣板。依托廈門大學、集美大學等高校的學科協同優勢,推動外語教師在海洋領域實現跨學科教學能力突破。例如,集美大學外國語學院教師團隊構建了“英語+航?!薄昂J路g+海絲文化”等本碩課程體系,推動教師角色實現從單純語言教學向復合型知識整合與學術研究方向的轉型。 用好僑務資源,賦能教師開展國際傳播實踐。福建擁有1500多萬海外華僑華人,具備“地緣+人緣+文緣”的傳播優勢。外語教師通過參與建設海外中文教育基地、打造“福建故事”課程群、開發“國際中文+區域文化”雙語資源。這不僅拓展了教師的國際視野,也鍛造了其跨文化傳播能力、國際議題理解能力與對外表達能力,強化了教師作為國家語言傳播主體的戰略擔當。 融入“數字福建”戰略,構建教師智慧成長生態。在教育數字化改革中,通過建設“教育大腦”“智慧校園”“教師研修平臺”等技術平臺,為外語教師提供教學數據分析、在線教研共享、個性化專業培訓等服務。構建“平臺+社區+算法”的終身學習支持體系,有效促進外語教師數字素養提升與智能技術應用能力的躍遷。 ◆推進系統機制創新 為構建具備福建特色、可復制推廣的“專業+人工智能+區域認知”導向的外語教師轉型發展機制,福建應立足本地教育改革實踐與區位優勢,在以下四個方面推進系統機制創新: 第一,建構具有區域產業導向的多元協同培養機制。結合福建海洋強省、數字中國建設先行區等區域發展戰略,推動高校開設“外語+X”復合課程群,重點發展“外語+海洋科技”“外語+人工智能產業”“外語+文旅傳播”等方向。依托廈門大學、福建師范大學、集美大學等高校的人才與科研基礎,設立聯合實驗班,推行“高校—企業—政府”三元協同培養模式,實行基于福建產業生態的多導師制與實踐導向培養機制,提升教師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 第二,建設具有地方引領作用的人工智能賦能型研修平臺。依托“數字福建”政策優勢,整合省內教育信息化資源,建設省級“智慧外語教師發展平臺”。平臺可由教育部門牽頭、高校聯合建設,集成智能教案分析、教學行為可視化、個性化學習路徑等模塊,結合福建本地教學競賽、微課研討、優質課例展示等實踐資源,打造以研促教、以教促創的智能化教師研修共同體,增強教師數字素養與創新教學能力。 第三,拓展具有福建僑務優勢的國際化與區域化雙向發展路徑。利用福建“僑務大省”的獨特優勢,深化“海絲學堂”“華文教育基地”等平臺建設,推動外語教師參與海外教學與文化交流項目,提升跨文化交際與國際傳播能力。同時,開發“中文+職業教育”“外語+區域發展”特色課程,推動福建教師走出去、引進來,形成“本土育人+海外歷練”的國際化教師發展通道,培育具有全球勝任力的新時代外語教師。 第四,健全服務福建戰略目標的融合導向評價機制。在福建省高校教師職稱評審、績效考核與榮譽體系中,探索設立跨學科教學成果、數字教學改革實踐、服務“海絲”戰略貢獻度等福建特色評價維度,加強對教師跨界能力、技術能力與國際傳播能力的激勵支持。通過完善制度保障與發展激勵,推動外語教師從“愿轉”到“能轉”“敢轉”“善轉”,實現融合轉型發展的常態化、系統化。 總而言之,外語教師的專業轉型,實質上是其角色身份、能力結構與育人方式的系統性重構。它不僅回應了學科交叉融合與高質量人才培養的時代訴求,更是落實教育強國戰略、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與國際傳播效能的重要支撐。站在新文科建設與教育數字化融合發展的歷史交匯點,福建外語教育工作者應勇立潮頭,以“專業+人工智能+區域認知”的深度融合為支撐,持續深化教學理念創新、能力結構融合與跨文化傳播實踐,著力打造一支高素質、國際化、復合型的新時代外語師資隊伍。 (作者單位:集美大學) |
相關閱讀: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