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續城市歷史文脈 擦亮中華文明底色
| 2025-07-15 09:59:06??來源:福建日報 責任編輯:肖練冰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游客在三坊七巷掃碼體驗“金牌解說”服務。 城市歷史文脈是中華文明綿延不斷的生動見證,承載著民族的集體記憶與文化基因。2002年4月,時任福建省省長的習近平在為《福州古厝》一書作序時寫道:“保護好古建筑、保護好文物就是保存歷史,保存城市的文脈,保存歷史文化名城無形的優良傳統。”在2013年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和2015年中央城市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延續城市歷史文脈”。這一重要論斷表明,保護與傳承這些文化瑰寶,不僅能夠延續城市的歷史記憶,增強現代城市發展的深厚文化底蘊,而且對于守護文明根脈、厚植文化自信根基具有深遠意義。 價值意蘊 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記得住鄉愁’就要保護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延續城市歷史文脈,保留中華文化基因。”城市歷史文脈承載著獨特的文化記憶,是展現地域特色文化和延續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延續城市歷史文脈中涵養文化自信,有利于擦亮中華文明的鮮明底色。“如果沒有中華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國特色,如果不是中國特色,哪有我們今天這么成功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習近平總書記的這一重要論述深刻揭示了中華文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脈所在,展現了中國共產黨人堅定的文化自信和歷史自覺。歷史文脈是城市的文化基因,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這些跨越千年的文明印記,彰顯對中華文明突出特性的堅守。三坊七巷的歷史最早可追溯至晉代,這一城市歷史文脈不僅完整保留了歷史街巷肌理,更通過活態傳承將傳統建筑技藝、民俗文化融入現代生活,詮釋著中華文明的連續性和創新性。 在延續城市歷史文脈中涵養文化自信,有益于增進城市文化身份認同。當前,不少城市建設存在同質化開發傾向,一些地區在歷史文化街區改造方面陷入“千店一面”的窠臼,傳統建筑被簡單復制為商業符號,承載歷史記憶的老地名受到更改而失去歷史韻味。這些做法違背了城市歷史文化發展的客觀規律,同“留住鄉愁”的城市建設理念背道而馳。城市的歷史建筑、傳統飲食和人文氣息共同構建的文化空間,通過延續城市歷史文脈,夯實城市建設的優秀傳統文化底蘊,可以在潛移默化中提升人民對城市文化身份的認同感與歸屬感。 在延續城市歷史文脈中涵養文化自信,有助于深入推進文化“兩創”。實現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一個重要前提在于肯定并認同自身文化的重要價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凝結著中華民族綿延發展的基因和密碼。在推進中華文明現代轉型的新征程中,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深入挖掘城市歷史文脈中的文化基因、思想精髓和人文精神,使其與現代城市發展相融合,與當代城市文化建設相適應,既是對歷史負責的體現,更是面向未來的文化擔當。在保護傳承的基礎上,創新表達方式和傳播載體,讓城市歷史文化記憶煥發時代光彩,使城市歷史文化成為展示中華文明永恒魅力的重要窗口,為堅定文化自信提供源源不斷的精神滋養。 實踐探索 福建歷史文化底蘊深厚,擁有福州、泉州、長汀等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習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期間在傳統街區、古建筑和文物保護領域提出了許多前瞻性思想理念,推動了一系列開創性探索實踐,尤其是對三坊七巷等標志性歷史建筑群實施科學保護,形成保護城市歷史文脈的系統性規劃,使得這一城市歷史文脈得以延續。 統籌兼顧文脈保護與經濟社會發展的關系。面對城市發展建設與文化遺產保護的激烈沖突,習近平同志指出:“發展經濟是領導者的重要責任,保護好古建筑,保護好傳統街區,保護好文物,保護好名城,同樣也是領導者的重要責任,二者同等重要。”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三坊七巷這片孕育了林則徐、嚴復、林覺民等歷史名人的歷史文化街區,面臨著商業開發的嚴峻挑戰。時任福州市委書記的習近平同志得知情況后,立即叫停拆遷工程,并及時啟動了對歷史名人故居等古建筑的搶救性修繕工作。這種高度重視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做法在新時代得到進一步傳承與弘揚。近年來,福建始終堅持以習近平文化思想為指導,以“兩個結合”為根本途徑激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基因,通過搭建文化遺產展示中心、交流平臺、文創產業基地等舉措,活態傳承城市歷史文脈,讓古建筑、老宅子、老街區煥發新生,進而在統籌文脈保護與經濟社會發展中堅定文化自信。 創新推動傳統風貌與現代生活的有機融合。1992年1月,習近平同志在《福建日報》發表《處理好城市建設中八個關系》署名文章時寫道:“保護古城是與發展現代化相一致的,應當把古城的保護、建設和利用有機地結合起來。”這為延續城市歷史文脈處理好古與今、傳統與現代關系提供了根本遵循。新時代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讓歷史文化和現代生活融為一體”,三坊七巷以傳統坊巷文化為基礎,通過開展傳統節日、多元文化主題等體驗活動,豐富城市歷史文脈的現代表達。創新打造“非遺活態展示區”,讓脫胎漆器、軟木畫等傳統技藝借助現代設計煥發新生;將劉家大院等文物保護單位改造為“古厝美術館”,實現坊巷空間現代升級,這種古與今、傳統與現代的有機融合,既守住了閩都文化的“根”與“魂”,又為歷史街區注入了可持續發展的現代動能。 科學把握文脈傳承與機制創新的辯證關系。習近平同志曾指出:“評價一個制度、一種力量是進步還是反動,重要的一點是看它對待歷史、文化的態度。”福州創新建立文物保護“四個一”工作機制(即一個專職機構、一支專業隊伍、一枚審批專用章、每年固定一百萬元專項資金),出臺《福州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條例》,為城市歷史文脈保護提供制度保障,這一系列舉措在城市歷史文脈保護領域具有開創性意義。新時代以來,福州市以高度的文化自覺賡續城市歷史文脈的“根”與“魂”,通過建立健全文化遺產保護法規體系,踐行規劃引領、政策護航、多規合一、文物優先等舉措,實現了歷史建筑保護與名城文化內涵的有機統一,推動城市歷史風貌與文化底蘊的協同提升。 力量之源 文脈傳承弦歌不輟、歷久彌新。城市歷史文脈跨越時空而生生不息,是文化自信的重要載體和生動體現。新時代新征程,厚植文化根基,需要在延續城市歷史文脈中夯實文化引領力、增強文化凝聚力、提振文化塑造力、提升文化輻射力。 以頂層設計為導向,強化規劃引領,夯實文化引領力。頂層設計是引領城市歷史文脈發展的“指南針”,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建立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工作協調機構”,為完善城市歷史文脈保護規劃體系指明了方向。當前,我國已出臺《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關于加強文物保護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見》《關于在城鄉建設中加強歷史文化保護傳承的意見》《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十四五”專項規劃》等有關文件,為統籌文化遺產保護與經濟社會發展,完善長效機制、推動保護傳承提供了針對性指導。在擔負新的文化使命的新征程上,應加強頂層設計、規劃引領和制度創新,著力推進完善歷史文化名城、街區的多規合一機制,建立跨部門協同管理平臺,制定城市歷史文脈保護專項規劃,為城市歷史文脈的永續發展提供堅實保障,有效夯實文化引領力,讓文化自信成為城市發展的精神脊梁。 以整體保護為前提,守住文化根脈,增強文化凝聚力。誠如習近平總書記所強調:“歷史文化是城市的靈魂,要像愛惜自己的生命一樣保護好城市歷史文化遺產。”一方面,要強化整體性保護。既要重視歷史文化名城、傳統街區、古建筑等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也要注重戲曲、傳統美食、民間工藝等非物質文化的保護,喚醒城市歷史文化集體記憶;同時,要發揮政府、企業和民間力量匯聚保護合力,以此產生強大的文化凝聚力。另一方面,要加強搶救性修繕。貫徹“最小干預”原則,采用微改造方式維護歷史城區風貌,重點完善基礎設施與公共服務配套,提升防災韌性,實現傳統街區與現代城市的有機融合。三坊七巷以“延續城市歷史文脈,保護城市特色風貌”為目標,通過“重點文物修繕+片區綜合提升”的模式,形成了以點帶面的保護示范效應,為筑牢文化自信根基提供了生動的實踐范本。 以活態傳承為紐帶,激活文化基因,提振文化塑造力。與物質文化遺產的固態保存模式不同,活態傳承在守正創新中實現發展。一方面,自覺運用“兩個結合”指導城市歷史文脈傳承實踐。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激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基因,系統挖掘和梳理城市優秀傳統文化資源,挖掘其與科學社會主義相契合的價值內核,打造彰顯城市特色的文化發展新模式。另一方面,踐行“在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中賡續中華文脈”的理念。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精華并實現現代轉化,通過數字化展示、沉浸式體驗等現代技術手段推動文物活化利用,運用3D建模、AR/VR技術讓館藏文物“活起來”、打造歷史文化街區數字孿生平臺使散布在城市中的遺產煥發新生等,通過文化與科技融合發展,推動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活相融合,深化具有塑造力的城市歷史文脈。 以交流發展為目的,促進多元交融,提升文化輻射力。面對多元共生的世界文明格局,延續城市歷史文脈應秉持“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文明互鑒理念,以開放包容的胸懷推動不同文明交流對話。一方面,廣泛吸收借鑒一切優秀文明成果,系統研究世界城市歷史文脈保護經驗,在建筑修繕上融合西方科學保護理念與傳統工藝技法,在業態培育中吸收復合空間的發展模式,在文化傳播方面引入VR虛擬漫游、AR場景復原等數字技術手段,讓古建筑、歷史文化街區等煥發時代魅力。另一方面,在堅守中華文化立場基礎上推動文明交流對話,建設面向全球的城市歷史文化交流平臺,支持中外聯合開展文物修復等項目在文明對話中實現互鑒共榮;策劃“一帶一路”城市歷史文化遺產巡展,開發多語種數字文化產品,用國際化的表達方式講好中國城市歷史文脈保護傳承故事,在堅定文化自信中展現中華文明的獨特魅力。(傅慧芳 張薇 作者單位:福建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
相關閱讀: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