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香滿浦城 糧安筑基石——浦城縣“三稻”統籌發展紀實
| 2025-07-07 10:04:13??來源:浦城新聞 責任編輯:肖練冰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有這么多的專家學者在浦城進行大米研究,這下對浦城大米的品質更加放心了!”近日,在閩越山水米業有限公司,幾位來自浙江的客商參觀完謝華安院士工作站后,不禁連聲贊嘆,當場與公司負責人鐘安森初步達成了浦城大米的合作意向……
▲連片的高標準農田 浦城縣是閩北農耕文化起源地,享有“福建糧倉”盛名。這里群山環抱、水系縱橫,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孕育出優質的稻米。近年來,浦城以稻文化、稻產業、稻科技——“三稻”統籌發展為引領,加快構建一二三產融合的現代水稻產業體系,持續提升水稻綜合生產能力和大米市場競爭力,打響“浦城大米”品牌,守牢“福建糧倉”,端穩“中國飯碗”,將保障糧食安全與鄉村振興工作協同推進。 稻文化: 千年農耕文明的傳承與創新 “浦城收一收,有米下福州。”這句流傳數百年的農諺,生動地描繪了浦城自古以來作為福建糧食主產區的繁榮景象。浦城縣楓溪鄉擁有悠久的稻田生態養魚歷史,每逢早稻關鍵生長期,當地便會舉行盛大的“投放魚苗”活動。屆時,該鄉7個村的養殖戶們卷起褲管,將“福瑞錦”品種的鯉魚陸續投放到稻田里。
▲楓溪梯田 鄭蔚武/攝(資料圖片) 活動現場,村民李女士帶著孩子參與活動后感慨:“讓孩子親身下田體驗農事生產,比課本上的糧食安全教育更生動。” 浦城縣是福建農耕文化的重要起源地之一。2018年,浦城縣管厝鄉黨溪村牛鼻山探溝出土了大量農耕生產用具及部分谷粒標本。經鑒定,這些谷粒標本為距今4800-5300年的谷粒遺存,系南方地區發現最早的水稻標本之一。 如何讓這條跨越五千多年的稻作文脈看得見、摸得著、傳下去?浦城鄉村建起了“稻文化記憶館”。富嶺鎮殿下村的“稻產業展示館”便是其中代表,其館內精心陳列著從古至今的農耕器具、稻作文獻。“我們不僅要種好稻,還要讓年輕人記住,一粒米里藏著多少祖先的智慧。”富嶺鎮宣傳委員馬超介紹。2024年,殿下村稻產業展示館接待游客1.5萬人次,帶動周邊農戶增收共計15萬余元。 近年來,浦城縣以稻為媒,推動各鄉鎮共同深挖農耕文化底蘊,推進研學基地、農耕文化體驗園等項目建設,探索形成“以農促旅、以文輔旅、以旅興農”的農文旅融合產業新格局。 稻產業: 從“賣原糧”到“賣品牌”的躍升 “我們收獲的大米,加工和包裝均由縣域內企業完成。”近日,在位于浦城縣九牧鎮黃畢洋的貢米試驗基地,負責人葉華正向眾人介紹。基地外圍,印有“黃畢村”標志的優質大米產品正被裝袋、裝車,銷往浙江、上海等全國各地。 黃畢洋區域平均海拔600多米,自古便有“浦城高原”美譽,所產“清流早”品種于清朝年間被選為貢米。近年來,九牧鎮以黨建為引領,建設鵝卵丘貢米基地,并在水稻選種培育、科學管理等方面工作,得到福建農林大學教授林文雄和王文斐的專業指導。 “過去浦城稻農只會種不會賣,好米賣不出好價錢。”九牧鎮鄉村振興發展中心農業股職員吳浩源說,今年,該基地出產的“黃畢村富硒米”,每公斤售價20元,是普通大米的2倍。
▲稻米加工“智能廠房”車間內全自動生產線 產業鏈的延伸正在穩步推進。不僅合作社積極行動,位于臨江鎮的福建省祥禾米業有限公司也將廢棄稻殼售至福建圣農發展(浦城)有限公司,加工成雞場肥料等產品遠銷歐美市場;剩余的米糠則吸引了浙江等地企業前來采購,提煉成米糠油、谷維素等高附加值產品。2024年,祥禾米業總產值達4000余萬元,帶動浦城1700余戶農戶戶均年增收近2000元。 近年來,浦城聚焦科技創新,通過出臺政策、引導企業設備升級換代、嫁接科研創新平臺等,匯聚多方“智庫”資源,全力推動從種植、生產、加工到銷售、品牌打造、農旅融合等全產業鏈的轉型升級,構建創新鏈、成果鏈、服務鏈一體化,促進品牌升值增效、農民致富增收。 同時,為塑造“浦城大米”品牌,浦城縣嚴格制定生產標準,建立溯源防偽追溯體系,制定出臺浦城大米團體標準,全面落實“三確一檢一碼”,從源頭賦能浦城大米品牌價值實現。目前,“浦城大米”產業集聚區品牌價值達421.2億元。 稻科技: 數字田管里的“新農經” 近年來,浦城縣依托科技特派員制度,借力院地合作,以再生稻科技小院、院士工作站等平臺實現專業人才下沉,構建“科技特派員-當地農技干部-鄉土專家”三級聯動指導體系,為本縣糧食產業發展注入科技動能。 近日,在仙陽鎮的謝華安院士工作站,種糧大戶鐘安森正專注地盯著屏幕,實時查看農田里的各項監測數據。他感慨道:“以前巡田需要走半天,如今有了這套系統,借助‘天眼’,十分鐘就能輕松搞定。” 這套由福建省地質測繪院研發,浦城縣農業農村局推廣的“智慧農田系統”,集合了地理信息、衛星遙感等技術,打造覆蓋農田建前規劃、建中監管、建后管護等全過程數字化管理模式。
▲忠信鎮水稻種業科技小院 科技賦能不僅改變了田間管理方式,更驅動著種源創新與生產體系的革新。目前,浦城正積極爭創國家級制種大縣。在忠信鎮的育種基地,科研人員正利用分子標記技術加速品種選育。“我們要讓‘浦城種子’裝上更多‘中國芯’,從源頭上保障糧食安全與品質。”浦城縣種子站站長鐘建偉說。 同時,浦城縣重點推進再生稻全程機械化生產技術示范,集成推廣水肥精準管理、保根促芽肥施用等關鍵技術,配套建設標準化糧食烘干中心7個,培育具備全程機械化服務能力的社會化服務組織22家。截至2024年,全縣農機具保有量達7萬余臺(套),機耕作業面積達42.72萬畝,水稻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84.6%。 文化賦能、產業升級,科技興農、品牌強農,浦城的“三稻”統籌實踐正逐步釋放效應。2024年,全縣糧食種植面積47.28萬畝,總產量21.49萬噸,全省糧食綜合考評實現“四連冠”。其中水稻種植面積43.1萬畝,產量20.26萬噸,均居全省第一。 “我們要讓‘千年稻鄉’煥發新生,更要為端牢中國飯碗貢獻浦城力量。”浦城縣政府副縣長林武俊表示,浦城將持續堅持綠色、優質、高效發展方向,大力實施“1133”工程,促進糧食產業高質量發展,筑牢鄉村振興產業基礎,努力為全省乃至全國糧食生產提供更多“浦城經驗”,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貢獻“浦城力量”。(柯聰)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