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選全省典型!浦城縣整區域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推動再生稻“畝產噸糧”
| 2025-07-03 09:35:22??來源:浦城新聞 責任編輯:肖練冰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日前,省委改革辦發布全省持續深化拓展“三爭”行動典型案例,浦城縣“整區域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推動再生稻畝產噸糧”典型經驗做法成功入選。 浦城縣是福建糧食生產大縣,素有“福建糧倉”的美譽。浦城縣已連續4年實現百畝示范片畝產超噸糧,2024年種植再生稻8.5萬畝,面積居全省首位,兩季畝產最高達1380公斤,力爭2025年種植面積達10萬畝。浦城再生稻米品質優良,形成了集優質品種選育、綠色高效栽培、規模化生產、品牌化營銷(如“浦城大米”)及米業精深加工于一體的完整產業鏈。擁有國家級現代農業(水稻)產業園核心區,并獲評“中國好糧油”示范縣。
浦城稻田(資料圖 徐強/攝) 近年來,浦城縣立足糧食安全戰略與省委深化柔性引才部署,聚焦再生稻“畝產噸糧”核心目標,創新構建高效生產體系,全力打造全國再生稻豐產示范樣板。2024年以來,依托國家級現代農業(水稻)產業園平臺優勢,浦城積極對接高端智力資源,聘請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水稻遺傳育種學家謝華安等頂尖專家領銜組建“再生稻高產高效特聘專家團”,深度嵌入浦城再生稻全產業鏈,以“科技賦能田管、良種良法配套、智慧農機應用、精深加工提升”為核心路徑,系統集成推廣“頭季-再生季”周年高產高效關鍵技術,助推浦城再生稻產業向“技術集成化、生產標準化、經營規模化、產品品牌化”方向升級。 科技賦能領航,構建技術攻堅新體系 “現在我們種田也越來越有‘科技范兒’了,從選種到收割,都有專家團隊手把手指導,全程機械化讓種糧更輕松高效。”近日,浦城縣臨江鎮再生稻種植大戶馬芳華在田間感慨道。 馬芳華的底氣何來?答案在于浦城縣大力推動農業科技創新,積極構建技術攻堅的新體系,通過搭建平臺、引育人才、優化服務三措并舉,為全程機械化種植提供了堅實的技術支撐,為農業現代化發展注入強勁動能。
中國科學院院士謝華安(右二)到浦城指導再生稻新品種全程機械化栽培頭季現場測產驗收工作(資料圖 柯聰 何周超/攝) 浦城縣先后落地建成謝華安院士專家團隊科技特派員工作站、再生稻科技小院等五大科創平臺,成功編制《浦城縣再生稻綠色高質量發展技術規程》,并率先發布全國首份再生稻綠色高質量發展白皮書,今年已推薦省級個人科技特派員37名、團隊科技特派員8個。 近兩年來,浦城縣累計開展再生稻種植、水稻制種、病蟲害統防統治等專題培訓11期,惠及農民900余人次。同時,重點推進再生稻全程機械化生產技術示范,集成推廣水肥精準管理、保根促芽肥施用等關鍵技術,配套建設標準化糧食烘干中心7個,培育具備全程機械化服務能力的社會化服務組織22家。 要素集成護航,打造擴面穩產強支撐 2023年,浦城縣被列入全國8個整區域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試點縣之一。截至2024年,全縣共改造建設高標準農田38.2萬畝,占全縣永久基本農田的82.5%。今年,浦城計劃繼續改造建設5.5萬畝高標準農田。 2025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高質量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優化建設內容,完善農民全過程參與項目實施機制,強化工程質量全流程監管。
浦城縣臨江鎮水西村高標準農田建設。(資料圖 宿雯鑫 柳浪漫/攝) “從‘零散補丁’到‘一片沃野’,浦城高標準農田建設的‘投與建’邏輯,源自全生命周期的頂層設計。”浦城縣農業農村局局長孫杰介紹,近年來,浦城爭取上級指標資金4.08億元,獲亞行貸款、縣農發行貸款授信等金融支持3.9億元,吸引新型經營主體投入1500萬元參與建設,為高標準農田建設提供保障。 浦城縣搶抓全國整區域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試點政策機遇,通過“小丘并大丘”有效改善農田灌溉條件,提升機械化作業水平。據統計,高標準農田建成后,農田綜合生產能力可提高11%,機械化水平提高25%,規模經營土地流轉率提高36%,新型經營主體占比提高20%。 除在農田建設上發力,浦城縣還緊緊抓住了種子這顆“糧食芯片”,致力于提升雜交水稻制種能力,不斷延伸產業鏈條,讓好米“有種”,為惠農興業、糧食安全添上“壓艙石”。2024年,全縣雜交水稻種子生產備案面積6.3萬畝,年產量超過1萬噸。
忠信鎮水稻制種農戶采用集中連片種植、半人工半機械化生產進行雜交水稻制種(資料圖片 柯聰/攝) 浦城縣建立以產業為主導、企業為主體、基地為依托、產學研相結合、育繁推一體化的再生稻種業體系,先后引進國內外23個優質再生稻品種進行品種試驗示范,篩選出“甬優1540”“明1優臻占”等適宜本地種植的良種。同時,借助創建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契機,出臺激勵政策,鼓勵集中育秧,建設水稻育秧工廠,提升良種繁育能力。 今年,記者在福建金福源種業科技有限公司了解到,該企業在忠信鎮“振興公司”的引領下,成功流轉到1萬余畝土地,預計可產出150余萬公斤種子。此外,該縣還積極開展再生稻種植成本保險試點,即針對再生稻生產特性,在參加水稻種植完全成本保險的基礎上,增加再生季保險300元/畝,進一步擴大保險覆蓋范圍,為再生稻種植提供更全面的風險保障。 多元融合助航,開辟增收興產新路徑 近年來,浦城縣積極探索農業多元融合發展模式,通過“水稻+”“綠色+”“文旅+”三大路徑協同發力,有效盤活土地資源,提升耕地質量,激活鄉村活力,為農民增收和產業振興開辟了新途徑。2024年,浦城“稻-再-油”示范片全年純利達1100元/畝,較傳統單季稻種植增收超900元/畝,經濟效益顯著。 今年4月,福建省種植業技術推廣總站、福建省農科院、福建省種子總站、福建農林大學有關專家與浦城縣農業農村局農技專家等前往浦城縣蓮塘鎮、石陂鎮,對浦城“稻-再-油”種植模式短生育期油菜品種機械直播示范片、毯狀育秧機械移栽示范片進行現場測產驗收。 “考察結果顯示,‘稻-再-油’種植模式在浦城縣油菜短生育期品種選擇、茬口安排、技術集成等方面取得了預期成效,測產品種適宜在浦城南片區進行推廣。”福建省種子總站推廣研究員滕振勇說。
石陂鎮申明村大片油菜植株抽薹時節,部分花朵初開。(資料圖片蔡貴平/攝) 浦城縣集成推廣秸稈還田、土壤調理劑施用等綜合技術措施。實踐表明,該套技術有效改善了土壤理化性狀,實現土壤pH值平均提高0.33,有機質平均提高1.45g/kg,耕地質量與糧食產能同步提升。在綠色種植方面,2024年起,浦城縣與福建農林大學廖紅教授專家團隊合作,推廣再生稻綠色生態種植技術,實現再生稻抗病性顯著增強,產量和品質同步提升,基于此,2025年推廣實施示范項目10000畝。 此外,浦城縣還著力推進再生稻產業與旅游、文化深度融合,依托蓮塘畈—麒麟畈萬畝連片稻田生態資源,打造以稻文化、稻產業、稻科技為主線的水稻公園。同時,整合沿線紅色文化、朱子文化、考古文化、宗親文化以及油菜花、靈芝等特色產業資源,以農文旅融合發展助力鄉村振興。 如今,一條集生態綠色高效農業種植、農耕文化體驗、科普研學和休閑旅游為一體的“農文旅”融合精品線路應運而生,“仙芝文化系列活動”“油菜花嘉年華”等特色活動人氣“爆棚”,累計吸引游客超10萬人次。 洪范八政,食為政首。下一步,浦城縣仍將致力于全鏈融合、全域提升,聚智賦能將“稻浪沃土”繪就“振興畫卷”,助推浦城農業經濟實現“含金量”和“含綠量”雙提升。 (柯聰 柳浪漫)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