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試驗田到種業園:忠信鎮用一粒種子激活鄉村振興動能
| 2025-07-02 09:34:06??來源:浦城新聞 責任編輯:肖練冰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搶抓農時保效益!近日,浦城縣忠信鎮的制種稻田里,農戶們正忙著對機插秧苗進行補秧。
工人正在篩選種子(資料圖片) 忠信鎮的水稻制種歷史可追溯至1976年,當年鎮里選派徐坤良等8人分赴漳州龍海和海南學習水稻制種技術,金樟村成為浦城縣第一個水稻制種村,試種面積185畝。制種產業就此生根發芽。到1977年,推廣面積已達2000余畝,鎮里還成立了專門的良種場。目前,忠信鎮已形成集品種研發、種子生產、加工銷售于一體的完整產業鏈。 “在落實糧食生產任務上,忠信鎮黨委政府將2024年糧食生產任務分解到村到戶,目前已落實到戶糧食播種面積4.105萬畝(全年任務3.987萬畝),其中水稻播種面積3.52萬畝。”忠信鎮黨委組織委員姜曉君告訴記者,忠信鎮還同步完成耕地地力保護補貼發放300余萬元,補貼耕地3.7萬畝,惠及4058戶農戶,為制種產業夯實基礎。 這一成績的背后,離不開“黨建聯盟”推動的產業聚合效應與基礎設施升級。2023年,忠信鎮黨委創新“雙領辦”模式,牽頭注冊福建金福源種業科技有限公司,與國內種業龍頭廣西兆和種業簽訂戰略合作協議。結合制種產業發展需求,鎮黨委政府積極推動土地流轉與高標準農田建設,目前已完成排柵、桃園、忠信、外洋、金樟等村9000余畝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的測量設計,預計投資2000余萬元,項目建成后將進一步提升土地集約化利用水平。通過“振興公司+龍頭企業+村黨支部領辦合作社+農戶”機制,全鎮已流轉土地2.6萬畝,其中1.8萬畝用于雜交水稻制種,形成規模化、標準化生產基地。 近年來,浦城正在爭創國家級水稻制種大縣,制種產業已成為推動當地鄉村振興、促進農民增收的重要支柱。“今年全縣制種戶達2400余戶,預計制種面積6萬畝,產量1200萬公斤左右。忠信鎮是其核心產區之一,今年,全鎮制種面積將達1.9萬余畝,居全縣之首。”浦城縣種子管理站站長鐘建偉說。
再生稻種子、基質通過流水線進入育秧盤 在忠信鎮榮華山產業組團的金福源種業生產基地,智能化生產線正在緊張調試中。“公司投入1000余萬元實施設備升級,將傳統生物顆粒燃料驅動改為全電智能化流水線,不僅降低了人力成本,還提升了環保效益,每日加工量預計提升1-2倍。”福建金福源種業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羅易和告訴記者,公司還依托科技小院,深化與福建農林大學的合作,大力吸納農村知識型人才,挖掘地域文化元素,培育“浦”字號水稻品種。近三年來,團隊從800余份引進種質中篩選出抗病高產的“浦”字號雜交稻品種,推動本地制種畝產提升至400-600斤,畝均收益達3000元,比傳統水稻種植高出2000元。 在核心制種區,科技賦能貫穿制種全鏈條。農技人員依托氣象大數據制定精細化管理方案,從統一催芽、集中育秧到無人機植保、智能灌溉,全程實現數字化管控。這種“短平快”的技術體系,將制種周期縮短15天,有效降低了后期臺風等自然災害的風險。更值得一提的是,金福源種業首創的“保底收購+農資墊付+技術托管”模式,讓農戶吃下“定心丸”——畝產不足100公斤時按保底收益結算,避免村民因自然原因導致較大的經濟損失,同時免費提供除雜、烘干烤谷服務,農技人員全程駐點指導趕花授粉等關鍵環節促進農戶增收。“每畝水稻制種收入約3500元以上,除去成本,純利潤為1500元以上,比種植水稻至少多出1000元。”羅易和說。 產業升級帶來的不僅是經濟效益的提升,更激活了鄉村振興的內生動力。通過村黨支部領辦合作社,忠信鎮已吸納2000余名村民參與制種生產,其中季節性務工人員年均增收1.2萬元。金福源種業的相關配套設施,更帶動周邊運輸、包裝等關聯產業發展,形成“一業興百業旺”的生動局面。 從閩江源頭的試驗田到現代化的種業園區,忠信鎮用一粒種子書寫著鄉村振興的新篇章,同時,探索出一條生態優先、科技驅動、農民受益的產業振興之路。(曹歆雨)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