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助推福建共同富裕
| 2025-06-24 10:17:06??來源:福建日報 責任編輯:肖練冰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蔡 晃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加快完善落實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體制機制,“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探索以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助推共同富裕,是福建面臨的新課題和新任務。 ◆以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助推共同富裕,既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在地方實踐的生動詮釋,也是破解區域發展不平衡問題、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綠色轉型的現實使命 首先,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是對馬克思主義關于人與自然關系思想的傳承和創新。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工作17年半,提出“青山綠水是無價之寶”等重要理念。他親自擘畫了“機制活、產業優、百姓富、生態美”新福建宏偉藍圖,為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和共同富裕的辯證統一提供了理論與實踐指引。福建作為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重要孕育地和先行實踐地,有責任率先探索,在推動以生態文明建設推動共同富裕上發揮更大作用。其次,以生態文明建設推動共同富裕是福建破解山海發展不平衡的現實選擇。山海發展不平衡的二元結構,本質上是生態資源分布與經濟效益分配之間的錯位。沿海地區依托產業優勢形成經濟高地,而承擔生態屏障功能的山區長期面臨生態良好、經濟落后的困境。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有助于促進山海協調發展。沿海發揮資金、技術、人才等方面的優勢,幫助山區提升生態產品供給能力和水平;山區憑借自身的生態資源優勢,為沿海提供生態產品和生態服務,實現優勢互補、互利共贏。第三,以生態文明建設推動共同富裕是福建發展綠色轉型升級的必然要求,為高質量發展開辟新賽道。在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引領下,福建以新質生產力為引擎,加速構建數字、海洋、綠色、文旅四大綠色低碳循環經濟體系;同時,結合生態資源特點,優化資源配置,打造覆蓋林業、農業、海洋的多層次碳匯交易體系,降低社會減排成本,增強生態產品供給能力,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 ◆福建走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助推共同富裕新路,源自于自然生態的良好基礎、改革先行的寶貴基因以及民營經濟的創新動力 首先,福建具有完整的立體生態系統。全省水資源總量豐富,12條主要流域優良水質比例達97%以上;東部海岸線總長居全國第二,海洋生物資源、漁業資源等十分豐富。全省森林植被碳儲量超4億噸,廈門產權交易中心海洋碳匯交易占全國藍碳市場一半以上。福建多樣化生態系統為生態產品供給提供了堅實基礎。其次,福建作為全國首個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以制度創新破解生態產品“難定價、難交易、難變現”的共性難題。頂層設計上,構建了覆蓋確權核算、市場交易、金融支撐的全鏈條制度體系。實踐層面,南平市首創“森林生態銀行”整合碎片化資源,實現規模化定價;三明市通過林權改革和林業碳票,打通森林資源交易渠道;廈門市建成全國首個海洋碳匯交易平臺,探索海洋資源變現路徑。全省通過多維實踐創新與系統集成,23項改革成果獲國務院督查激勵肯定,39項改革舉措和典型經驗全國推廣。福建生態文明指數居全國第一,生態文明發展水平接近世界先進水平。第三,福建民營經濟活躍,是驅動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重要引擎。作為全國最早實行對外開放的省份之一,依托廈門特區、平潭綜合實驗區、自貿試驗區、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核心區等形成的多區聯動開放體系,政策疊加優勢有效降低生態產品市場化交易成本,為生態資源轉化為富民資本創造條件。我省實施民營經濟強省戰略,將民營經濟定位為共同富裕的重要推動力。2024年,成立省民營經濟發展促進中心,加掛公共資源交易中心牌子,推動民營經濟發展與公共資源交易的統籌協調,為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搭建了制度化平臺。民營企業通過技術創新與資源整合,成為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催化劑:一方面為生態資源開發注入技術動能,另一方面通過產業鏈延伸拓展價值轉化路徑。 ◆從價值轉化體系、空間格局、民生福祉三個維度,積極探索生態優勢轉化為共同富裕動能的實踐路徑 首先,以制度、市場、技術、跨域協同“四維創新”為驅動,健全生態產品全鏈條價值轉化體系。一是加強制度設計創新,暢通轉化通道。建立健全生態產品調查監測、經營開發、保護補償等機制,完善政府主導、企業和社會各界參與、市場化運作、可持續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二是突出市場化路徑創新,構建多維交易機制,升級完善林票、碳票和生態權益證券等路徑,幫助農民從資源提供者轉變為產業經營者,實現工資性收入、財產性收入和經營性收入的多元增長,有效促進農民增收。三是強化技術支撐創新,建立科學核算體系,為績效考核評價、生態保護補償、生態資源權益交易等提供支持。四是推進跨域協同創新,治理與補償聯動,促進區域間的共贏發展。城市地區向農村地區支付生態補償資金,用于支持森林管護、生態修復等工作。農民通過參與森林撫育、碳匯監測等工作獲得勞務收入,還能從碳票交易收益中獲得分紅。 其次,堅持立體式一體化統籌,構建從山頂到海洋的保護治理大格局和生態產品大市場。一是激活山區森林“四庫”,深化綠色銀行與林權改革。發展“生態+”融合產業,打造林下經濟全產業鏈。例如,明溪縣創新鳥類棲息地保護修復與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觀鳥經濟”點綠成“金”。2025年一季度,明溪縣接待游客達34.1萬人次,實現生態旅游創收2.98億元。二是加強流域治理,深化“水美經濟”與跨域補償機制,實現水質保護與經濟效益統一。三是大力發展海洋經濟,開發海洋碳匯與清潔能源,探索藍碳交易與沿海城市碳排放權抵銷掛鉤機制。推進海上風電與氫能聯產,打造零碳智慧島示范項目。 第三,樹立全民共享的生態產品觀念,增進普惠性民生福祉。一是核算生態產品總值,發布生態產品清單目錄,公開生態產品數量分布、功能特點、權益歸屬等情況,讓全社會對生態治理有直觀的認識。二是完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法規,推動生態產品價值實現促進條例立法,明確生態產品確權、交易、收益分配等公眾權益。三是開發普惠性綠色金融產品,擴大“福林貸”“碳匯貸”等綠色金融產品惠及面。山海共建碳匯交易聯盟,推動山區指標定向供應沿海高耗能企業。四是構建全域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助推共同富裕傳播矩陣,打造“清新福建”融媒體矩陣,立體傳播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案例。五是構建綠色低碳國民教育體系,將綠色發展理念納入大中小學教育體系,建設生態產品價值轉化實踐基地,培養全民綠色發展觀念。 (作者為莆田學院黨委副書記)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