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數字化為網絡生態治理賦權增能
| 2025-06-03 16:58:27??來源:福建日報 責任編輯:肖練冰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吳倩倩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健全網絡生態治理長效機制。在數字時代,以數字化培育新動能,以新動能為網絡生態治理賦權增能,培育網絡新風正氣,既是落實黨管互聯網原則的政治要求,又是順應技術發展新趨勢、直面數字空間新戰場、營造網絡文明新生態、塑造主流輿論新格局的必然舉措,是促進社會主義文化繁榮發展的重要命題。 今天,數字技術成為重組全球要素資源、重塑社會生產生活結構、影響全球競爭格局和大國戰略博弈的重要力量。將智能化、信息化、數字化作為新的發展動能,內嵌于網絡生態治理體系,賦能網絡內容生產增色、治理主體賦能、治理載體提效、治理方法創新、治理場景升級,優化網絡生態治理體系,是順應數字技術發展新趨勢、激活數字技術新動能的必然要求,能有效推動數字技術這個“最大變量”轉化為網絡生態治理的“最大增量”。數字技術正在深刻重塑互聯網內容生產方式和信息供給傳播機制,潛移默化地影響人們的思想意識、價值觀念和社會行為,已成為新時代加強和改進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塑造主流輿論新格局的嶄新變量。數字治理和網絡生態治理是新時代國家治理的新領域、新內容,是衡量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標準。必須從黨長期執政和民族復興的戰略高度,審視數字化賦能網絡生態治理這一重要議題,全面提升技術治網能力和水平,防范數字化風險,釋放數字生產力潛能,推進網絡生態的系統治理、精準治理、源頭治理,營造良好的數字治理生態。 ◆準確把握數字化賦能網絡生態治理的深層邏輯 數字化賦能并非將數字技術與網絡生態治理簡單地拼湊起來,而是要聚焦數字科技革命與網絡生態治理的內在耦合點,推動二者的深度互動和全面融合,形成“場景共融”“功能共通”“價值共生”的逐漸深入的動態關系和深層邏輯。 數字技術與網絡生態治理場景共融。數字技術的效力如毛細血管般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以一種跨越時空、環連成網的方式塑造出全新的媒介生態,多維時空相互交織共生,虛擬與現實的邊界逐漸消融。數字技術與網絡生態治理隨之發生對接共融的“化學反應”,網絡生態治理向虛實共在的數字化場景延伸、滲透、拓展,“現實—虛擬—虛擬現實”的治理場景正在成為現實。通過對信息流動過程的場景化分析,數字技術能精準識別信息的傳播路徑和流動趨勢,構建起一個可視、可感、可互動的動態治理場景,使多元主體得以借助數字共享場景實現信息參與、決策反饋與利益協調。 數字技術與網絡生態治理功能共通。功能共通強調技術與治理之間的雙向適配關系,突出表現為數字技術實時監測功能與網絡生態精準治理目標的契合。自然語言處理、圖像識別等數字技術能實時監測、采集、分析網絡信息流動和用戶行為等動態數據,定位識別負面信息擴散趨勢,搭建起“預測—響應—優化”的閉環治理模式,這與網絡生態治理的精準性需求高度契合。因此,要將數字技術納入網絡生態治理系統,關注數字技術的力量如何提升治理效率、創新治理模式,發揮數字技術在數據挖掘、用戶畫像、信息處理、可視化呈現、個性化推薦等方面的功能,助推網絡生態的精準化、可視化、高效化治理。 數字技術與網絡生態治理價值共生。價值共生是數字技術與網絡生態治理的價值耦合點,也是數字化賦能的價值旨歸所在。數字技術發展和網絡生態治理的終極目標均指向人類的價值福祉,二者在共生共進中實現技術發展與治理規范的動態平衡,共同服務于社會大系統的運轉。一方面,數字技術創新驅動能有效提升治理效能,推動網絡生態治理智能化精細化;另一方面,通過規則設計和價值引導,網絡生態治理能為數字技術發展劃定邊界。這種契合關系使二者在深度互動中形成以價值共生為核心的良性循環機制。 ◆統籌協調數字化賦能網絡生態治理的三大關系 數字時代網絡生態治理體系和方式的深刻變革,要求我們系統性謀劃、綜合性治理、體系化推進,統籌協調好發展與安全、守正與創新、工具與價值的關系,將“技術變量”轉化為“最大增量”,構建具有中國特色、時代特征的網絡生態治理體系。 統籌協調好發展與安全的關系。發展和安全相輔相成、共生共榮。在數字化賦能網絡生態治理的過程中,需要科學把握二者的辯證統一關系,既重視安全防范,又釋放發展潛力,構建起二者動態平衡與協同推進的良性循環體系。一方面,高水平安全是高質量發展的前提。現階段,數據泄露、網絡犯罪、技術濫用等網絡安全風險層出不窮,傳統安全與非傳統安全交織共生,網絡生態安全的復雜程度前所未有,筑牢底線、規范發展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日益凸顯。亟須筑牢底線,織牢防線,強化網絡安全治理能力,構建系統性、全方位的網絡安全保障體系,防范化解數字化風險。另一方面,高質量發展是高水平安全的動力。發展是解決安全問題的總鑰匙,求發展、求變革是保障網絡生態安全的應有之義,是推動網絡生態繁榮發展的動力引擎。要激活數字化新動能,釋放數字技術紅利、優化數字資源配置、激發數字創新活力,發揮數字技術在網絡風險識別、預警、處置方面的作用,提升網絡生態治理效能,為網絡生態安全奠定堅實的物質技術基礎。因此,在數字化賦能網絡生態治理的過程中,既需要釋放數字生產力潛能,增動能促發展,又要防范數字化風險,防風險保安全,以高水平安全保障高質量發展,以高質量發展促進高水平安全,形成在發展中保安全、在安全中促發展的動態格局。 統籌協調好守正與創新的關系。守正與創新是動態平衡的辯證統一體。守正固本,確保穩定與連續性;創新開新,促進發展與突破。其中,守正體現政治方向和價值導向,為創新提供方向指引。這就要求我們在數字化賦能網絡生態治理的過程中保持戰略定力,始終以高舉旗幟、引領導向、成風化人、凝心聚力等為職責使命,堅持法治原則、道德規范和文化傳承,確保數字技術在合規可控的軌道上運行,維護網絡生態的公正性、穩定性和可持續性,為創新筑牢價值底色、奠定堅實基礎。創新彰顯變革動力,使守正煥發新的活力。守正本身并非靜止不變,只有正視數字化時代網絡生態治理的變革與適應性挑戰,不斷推動數字技術迭代、治理理念更新、治理模式變革,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前沿數字技術,動態監測網絡信息流動,提升網絡生態治理的智能化、自動化、精準化水平,才能有效應對數字時代網絡生態體系的復雜性,使守正的內涵更加豐富、形式更加鮮活。只有統籌協調好守正與創新的關系,才能以守正固本,以創新開新,實現規范與活力的有機統一。 統籌協調好工具與價值的關系。工具理性關注“如何有效實現目標”,強調效率與效果,然而,單純依賴工具理性容易導致技術發展偏離公共利益的軌道;價值理性則關注“為什么要實現這個目標”,注重價值導向、倫理規范、社會責任、公共利益等,確保網絡生態治理始終服務于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福祉。二者只有相互補充,方能構建起可持續的治理模式,即以價值理性為數字賦能指引方向,以工具理性為價值實現提供具體途徑。因此,數字化賦能網絡生態治理不能僅停留于功能契合、技術增效的層面,更需要推動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的高度融合,以價值內核與人文精神引領數字技術向善向美。要牢牢掌握數字化條件下的意識形態工作主導權,發揮主流價值的思想引領力,以人類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為價值旨歸,以國家網絡強國建設為戰略指向,引導數字技術發展回歸人的價值本質。同時,建立健全網絡法規體系與監管機制,科學界定數字技術的應用邊界,為極易產生沉浸感的數字技術產品加入干預和提醒機制,使數字化賦能始終圍繞著促進社會福祉、維護網絡安全與公平正義展開,構建健康、規范、高效、可持續性發展的網絡生態治理體系。 [作者為福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本文系福建省社科基金重點項目“數字化賦能網絡生態治理研究”(FJ2024MGCA004)的階段性成果]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