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城縣博物館:創新傳承讓歷史“潮”起來
| 2025-05-19 10:17:48??來源:浦城新聞 責任編輯:肖練冰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5月18日,在第49個國際博物館日,一個個孩子們在父母的陪同下,走進了浦城縣博物館,稚嫩的臉龐正在為古老的色澤注入青春注腳。在跨越歲月的文明接力里,浦城縣博物館正通過創新傳承形式、深化互動體驗、活化文物資源等方式,讓這座承載閩北文明基因的殿堂,以年輕姿態煥發新生,成為市民游客爭相打卡的文化新地標。 形式多樣 文化傳承別具特色 步入博物館,一場《浦城植物標本展》首先吸引孩子們的目光。205種植物標本與館藏宋代藥碾、明清醫書形成時空對話,現場植物圖片和實物標本以可觀可觸的方式,向觀眾呈現了浦城本土的珍稀植物資源,提升大眾對植物多樣性的認識和保護意識。
觀看浦城植物標本展 “館內除了歷史通史展廳、歷代杰出人物展廳外,我們會定期舉辦各種特色的臨時展,不斷豐富觀眾的文化體驗層次,讓大家在感受歷史脈絡與杰出人物風采的同時,還能邂逅不同主題的文化驚喜。”浦城縣博物館館長吳衛華撫過展柜中的宋代青白瓷說:“每件文物都是待解碼的超級鏈接。” 通過館校、館館、館社的深度合作,浦城縣博物館構建起“通史為經、專題為緯”的展陳矩陣:廈門大學考古成果展揭秘閩越文明基因,景德鎮古瓷研究所助力浦城青白瓷歷史文化展,臺灣海峽對岸的文物圖片展則架起文化橋梁……自開館以來,該館持續激活歷史文化與當代生活的對話,為每一次參觀都賦予獨一無二的探索價值,已陸續舉辦了8場臨時展,觀展人數達31萬余人次。 深度體驗 歷史成為“可觸摸的記憶” 三樓新增的歷史人物詩詞拓印版畫體驗活動區,一雙雙小手正與時光博弈。鋪宣紙、刷墨汁、拓詩文,當14歲的陳樂揭開拓片的瞬間,千年第一榜狀元章衡《宋仁宗賜狀元章衡》墨跡宛然。“原來古籍修復這么酷!”少年自豪的臉龐在射燈下閃爍。
體驗詩詞拓印版畫 這種“可帶走的歷史”已成浦城縣博物館的流量密碼,吸引了眾多青少年參與,傳統文化正以“游戲化”方式重獲新生。“我們還會定期設置愛國主義教育課堂,共建博物館青少年研學教育項目,打造青少年教育的‘第二課堂’等寓教于樂的活動。同時,結合傳統節日和重要時間節點,開展傳承文化傳統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互動體驗活動,讓參與者動手,模擬考古挖掘、陶藝制作、剪紙制作等,既有科技感,又有趣味性。”吳衛華說。今年,浦城縣博物館與縣教育局合作,面向全縣四至六年級學生,組織開展為期23期的“歷史尋蹤·匠心傳承”主題研學活動,在提升學生們審美和文化素養的同時,為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截至目前,該館組織開展了各類活動40多場,其中學生人數占比40%,讓歷史文化以更鮮活的方式浸潤人心。 數字賦能 給文物裝上“數字心臟” “媽媽!這個青銅劍在AR里跳舞了!”在浦城縣博物館的裸眼3D展柜前,五年級學生林小萌的驚呼引發陣陣歡笑。當沉睡的文物遇見創新的表達,浦城縣博物館用跨界融合的巧思、沉浸體驗的溫度、數字賦能的智慧,讓千年文明真正“活”在當下。 據悉,浦城縣博物館投資6000余萬元,建筑總面積6100平方米,館藏文物3632件,其中珍貴文物1615件。除了實物的保護,博物館對文物資源進行數據采集,以數字化建模的方式保存下文物的珍貴信息,讓塵封已久的浦城文物“活”起來。目前,該館已完成珍貴文物數字化160件。 “文物+”模式成為浦城活化文化遺產的重要經驗。2022年,“浦城縣博物館沉浸式數字文物交互體驗設備”在第五屆數字中國建設峰會、第九屆中國博物館及相關產品與技術博覽會上展出;2023年,博物館“文物裸眼3D展示平臺”獲第八屆全國十佳文博技術產品及服務優秀獎;2024年,浦城縣博物館獲評“國家三級博物館”。 暮色即將籠罩博物館,孩子們仍流連在數字文物墻前。光影交錯中,古老青銅器的紋路與少年瞳孔里的星光彼此輝映。浦城縣博物館正積極擔起浦城歷史的見證者和守護者,做好文化的傳播者和推廣者,讓更多的人了解浦城、熱愛浦城。(馬啟燕)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