奮力譜寫海洋文旅深度融合發展新篇章
| 2025-05-13 09:52:28??來源:福建日報 責任編輯:肖練冰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陳鳳娣 王溢 習近平總書記2024年在福建考察期間強調,“推動福州、廈門加快建設全國海洋經濟發展示范區,做大做強海洋經濟”,為福建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根本遵循。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結構的日益優化和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日漸增長,海洋文旅產業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與時代使命,成為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和有效支撐。我省發展海洋文旅產業,需要緊緊圍繞“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進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發展”這一根本要求,因地制宜找準制約海洋文旅深度融合發展的因素,健全促進海洋文旅深度融合發展的體制機制,充分激活海洋文旅深度融合發展新動力。 ◆解碼文化基因,筑牢海洋文旅融合根基 文化是旅游的根基與靈魂,旅游是文化的依托與載體。海洋文旅深度融合本質上并非海洋文化產業與旅游產業的簡單相加,而是一場關于海洋文旅資源價值重構的深刻變革,它突破了傳統海洋產業對物質資源的粗放型依賴,轉而形成以文化敘事與體驗經濟為支點的價值體系,其核心在于通過海洋文化基因的把握與解碼,創新海洋文化表達方式,找準海洋文化與海洋旅游的連接點與契合點,形成“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良性互動機制。 解碼海洋文化基因,首先,要對海洋文化資源進行系統性梳理和原真性保護。統籌利用現有博物館、文化館、非遺館、圖書館等公共文化服務機構,全面梳理、深挖海洋文化資源,并結合文旅融合發展的需要,根據文化資源的價值特征對其進行分層分類和保護傳承。無論是對于傳統建筑、文物古跡、特色服飾等海洋物質文化資源,還是對于傳統技藝、民俗節慶、神話傳說等海洋精神文化資源,都應秉承敬畏之心,注重文化遺產的原真性保護,留住原貌、原意或原味,以增強旅游的文化歸屬感。其次,對海洋文化資源進行創新性表達和產業化發展。在梳理、保護好海洋文化資源的同時,還要開發、運用好海洋文化資源。加強地域海洋文化標識的提煉,并充分挖掘其歷史意蘊與時代價值,同時通過節慶、演藝、音樂、影視、游戲、研學、展覽、賽事、文創等多元方式對其進行現代轉譯,并將這些表達方式與旅游產品的開發有機結合,打造出辨識度高的海洋文旅IP,不僅讓特色海洋文化資源“活起來”“活下去”,又能促進海洋文旅深度融合發展,提升海洋文旅產業的獨特品質,讓游客真正領略到當地文化魅力,形成海洋文旅產業差異化競爭力。 ◆推動數智賦能,重塑海洋文旅融合路徑 隨著數智技術的廣泛運用,人們的旅游體驗方式和文化消費方式發生了巨大變化,既要文化深度,又要科技炫酷。為提升海洋文旅深度融合質效,應充分發揮福建作為國家數字經濟創新發展試驗區的優勢,著眼于“數字海洋新基建”與“智慧文旅新場景”雙輪驅動,以“虛實共生”的模式重塑海洋文旅深度融合發展新路徑與新空間,提升游客對海洋文化感知的深度與體驗的獨特性。一方面,積極推動數智賦能海洋文化資源保護傳承與載體建設。對于古村古建、傳統技藝等一些海洋物質文化遺址或精神文化遺產,通過數字化采集和存儲,建立可共享的文化資源數據庫;利用虛擬現實、增強現實以及人工智能等技術,構建虛擬文化展館,生動再現其原本風貌、歷史場景或歷史故事,以沉浸式場景體驗的新范式突破傳統海洋文旅產業的時空限制,讓游客在虛擬場景中解讀海洋歷史文化的深刻內涵和獨特魅力。另一方面,積極推動數智賦能海洋文旅產業鏈延鏈展鏈,探索海洋文旅虛實共生的新業態新產品,不斷釋放“文旅+”發展模式內在潛能。可推出一些以海洋文化為主題的AR文創產品或數字演藝產品等,賦予海洋文化元素以動態的生命力,提升游客的參與感與互動性。此外,還可運用數智技術打造智慧平臺,將分散的海洋文化元素轉化為可交互的數字資產,生成可植入衣食住行玩購娛等場景的交互內容,使游客在消費過程中自然完成對海洋文化的認知和體驗。 ◆尋求跨業發展,創新海洋文旅融合生態 文旅資源具有很強的跨業發展潛力,可以通過產業鏈的延伸和產業面的拓寬將其價值滲透到國民經濟各個行業。海洋文旅深度融合,不能僅限于狹義上的文化產業與旅游產業的融合,更應積極尋求與漁業、工業及服務業等海洋三大產業的關聯交叉與互補發展,以“文旅+”模式構建起跨業融合共生的藍色經濟生態圈。作為海洋經濟創新發展示范區,福建擁有豐富的海洋資源稟賦與海洋產業基礎,應加速以“文旅+”模式探索跨業融合發展的生動實踐。 其一,“文旅+漁業”。可通過“文旅+”模式發展海洋休閑漁業、海洋觀光牧場等,有效提升捕撈業、養殖業、鹽業等海洋第一產業的附加值,同時讓游客親身感受漁業生產的文化樂趣。例如,福州連江海上牧場、寧德大黃魚養殖基地等試點地,將漁業生產場景轉化為“漁旅綜合體”,開發“深海捕撈體驗”“智慧養殖研學”等沉浸式體驗項目,實現漁業資源向文旅體驗的價值躍遷。其二,“文旅+工業”。一些海產加工業,應致力當地海洋文旅特色,從包裝、品牌等方面開發海洋文旅商品,實現從漁業生產到文旅消費的全產業鏈發展。例如,推出福州魚丸、連江魚面真空禮盒,搭配“非遺技藝”故事卡,部分景區還提供現場捶打體驗。一些海洋工業歷史遺址與現有基地,可打造工業博物館、創意產業園等,同時還可引入藝術展演、文創產品開發等新業態,讓游客在參觀工業遺產或工業生產設備的過程中,感受工業文化的魅力。例如,漳州東山島,將20世紀漁網制造廠、制冰廠等舊漁港工業區改造為“漁港文化中心”,既保留了漁業生產設施,又開發出漁家樂等體驗項目,實現了海洋工業資源的再利用與海洋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其三,“文旅+服務業”。海洋文旅融合生態圈的構建,還應充分挖掘文體、影視、教育、環保等這些海洋服務業的巨大潛力。例如,可通過“文旅+影視/短劇”模式,推出影視/短劇取景地打卡線路,讓游客沿著影視/短劇作品中的足跡,深度體驗濱海風光與海洋文化的魅力。又如,可通過“文旅+賽事”模式,進一步豐富海洋文旅產品體系。再如,泉州灣紅樹林濕地、漳州東山珊瑚礁保護區等實踐經驗也可推廣,其通過“文旅+生態保護”模式致力于開發“海洋生態保護研學之旅”等文旅產品,將游客轉化為生態保護參與者。 ◆優化頂層設計,夯實海洋文旅融合政策 為打造文化與科技雙輪賦能、開發與保護雙面兼顧的海洋文旅融合樣板,讓文旅產業真正成為推動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應以整體性視角和系統性思維優化頂層設計,為海洋文旅深度融合發展構建切實有效的政策支撐體系。首先,建立協同機制。建立跨部門協同機制,有機整合文旅、文物、海洋漁業、自然資源等相關部門職能,打破部門壁壘,實現部門之間資源共享與行動協同,在此基礎上,聯合財稅等部門加大財政補貼、稅收優惠,聯合法制部門出臺《福建海洋文旅產業發展促進條例》,多維度全方位促進海洋文旅深度融合發展;建立跨區域協同機制,統籌寧德-福州-莆田-泉州-廈門-漳州等沿海地域海洋文旅資源的個性與共性,兼顧各顯身手與協同發展,避免產品同質性競爭。其次,完善要素支撐。人才、資金等要素缺口是造成海洋文旅深度融合發展困境的重要因素。人才方面,出臺文旅產業高素質復合型人才新政,深化產教融合協同育人機制,探索人文、經濟、管理、信息等多學科融合交叉的人才培養模式,同時,建立“候鳥型”專家庫,吸引國內外頂尖專家、學者和行業精英加入,為海洋文旅融合發展提供智力支持與技術指導;資金方面,完善政府財政和社會資本共同參與的多元化融資體系,積極探索設立海洋文旅融合發展專項基金,發行海洋文旅融合發展專項債券,支持馬尾船政、海絲泉州等海洋文旅深度融合發展重點項目建設。 (作者單位:福建師范大學經濟學院。本文系福建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習近平總書記來閩考察時的重要講話精神研究闡釋”專項課題《促進海洋文旅深度融合,賦能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階段性研究成果)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