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城縣山下鄉:做活筍干青綠生金
| 2025-05-12 09:22:04??來源:浦城新聞 責任編輯:肖練冰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一根鮮嫩竹筍,經歷蒸煮、壓榨、烘烤,變成透明如紙的明筍片,曾經,地道土特產市場競爭力不足。 一張透明筍片,經歷泡發、切片、包裝,變成方便食用的脆筍片,如今,獨特好口感俏銷江浙滬市場。 從鮮筍,到筍干,再到筍片,改變的,是筍的形狀,不變的,是自然饋贈的限定鮮味,更是山下鄉做好筍竹文章,推動鄉村振興的決心。 山下鄉地處武夷山脈余脈,地形以低山、丘陵為主,土壤為富含鐵、鋁、鉀等元素的偏酸性紅壤,氣溫變幅小,降水分配均勻,為筍竹生長提供了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5萬余畝的竹林,年產鮮筍6000噸,制成筍干500噸,產值約3000萬元,筍竹產業作為山下鄉支柱產業,托舉著一代代山下人的“飯碗”,2018年,“山下筍干”還獲評國家地理標志產品。
筍干加工 “村里每家每戶都有山,春筍一出,大家都回來做筍干,一年能有2萬元左右的收入。”小溪村黨支部書記祝德平,山下筍干歷史悠久,小有名氣,但是,長久以來“各自為戰”,加工品質不一、附加值低、銷售模式簡單等問題成為了制約產業發展的難題。 為破解這一難題,小溪村黨支部發揮“雙領辦”機制的作用,成立了由村集體與村民共同持股、共享收益的浦城縣山下農林綜合開發有限責任公司,盤活村里閑置的竹器廠,建起了標準化生產廠房,提高制作和加工筍干的效率和水平。去年,公司獲得了生產加工許可證并開始試運營,聘請了高校教授、科技特派員入駐公司指導如何規范生產、做好食品包裝,因村里姓氏以“祝”和“毛”為主,注冊了“竹茅”商標,注冊的浦城縣山水竹韻電子商務有限公司,還獲評首屆“福建省鄉村振興樣板直播間”。“為進一步規范生產、擴大產能,目前,我們正在籌劃使用爭取到的省級鄉村振興示范村項目資金擴建廠房、升級設備。”祝德平對未來的發展信心滿滿。
筍干包裝 小溪村通過“雙領辦”,激活了鄉村發展動能,凹后村,則通過“產業托管”的方式,為鄉村振興增添活力。2021年,在東部戰區海軍幫扶下,凹后村新建起筍片加工廠,隨即,引入浦城縣素冠食品有限公司發展生產。“山下筍干品質過硬,我們以筍干為原材料,結合市場需求,生產嫩紙片筍、嫩筍尾等近十種產品。去年,我們加工筍干產品100噸左右,年產值將近2000萬元。”該廠負責人李輝說,工廠加工所用的原材料筍干優先從當地收購,切筍、煮筍、消毒等車間也為當地村民提供了就近就業的崗位,每年大約發放工人工資約80萬元。據介紹,在該廠建設中,村集體投資了150余萬元,目前,按照“合作經營、保底收益”的原則,村財收入每年大約增收20萬元。 山下筍干制作技藝是南平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留住老手藝,亦是保留住好口碑。在王柏村,山下筍干制作技藝市級非遺傳承人李昌河正趁著鮮筍上市,利用傳統工藝制作明筍干、黑筍干等當地特色產品。這幾年,他也結合當下年輕人的喜好,將片狀筍干制作成方便食用的絲狀、塊狀干貨和脆筍片、即食熟筍干等產品,并注冊“王柏黑筍干”“翡翠記憶”等商標,年產銷各類筍干2萬多公斤,產值可達300余萬元,成為當地筍干產銷大戶。
竹海深處的王柏村 柳良金/攝 單絲不成線,獨木難成林。山下筍干制作技藝非遺傳承人練明有收購當地筍干,加工脆筍片打開當地及周邊餐館、酒店市場;返鄉創業青年陳思光結合市場需求不斷推陳出新,全力拓寬省內外銷售渠道;擁有70萬粉絲的青年主播李福英在短視頻平臺分享挖筍、做筍干的過程,積極打開線上銷路……新一代的山下人,正各顯身手,用好“山下筍干”這張金字招牌,以產業發展帶動鄉村振興。 “山下鄉通過打造特色品牌、拓展銷售渠道,不斷提升產品附加值,讓村民實現‘家門口就業、非遺里增收’,用一片片筍干串起生態鏈、產業鏈、共富鏈,讓綠水青山真正化作鄉村振興的金山銀山。”該鄉黨委書記劉忠云說,下階段,還將繼續深化“雙領辦”機制,推動筍竹產業規模化、品牌化發展,讓這片“綠竹林”真正成為鄉村振興的“致富林”。 (邱春靜 曹歆雨 何周超)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