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先進工作者鄭莉:腳粘泥土 以技興農
| 2025-05-06 15:08:34??來源:浦城新聞 責任編輯:肖練冰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我沒有做過什么驚天動地的大事,只是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盡心盡力。就像每一位扎根鄉土的農技人一樣,書寫著類似的故事。”這是鄭莉職業生涯的座右銘。質樸的話語間,滿是對農業事業的熱忱與執著…… 4月28日上午,中華全國總工會成立100周年暨全國勞動模范和先進工作者表彰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浦城縣農業農村局農業技術推廣站推廣研究員、教授級高級農藝師鄭莉,榮獲“全國先進工作者”稱號。
表彰大會后鄭莉(第一排左八)與部分參會人員合影
鄭莉榮獲“全國先進工作者”稱號 1987年,從福建農學院畢業的鄭莉懷揣著“把論文寫在大地上、把技術送到田埂邊”的理想,毅然投身到浦城農業技術推廣事業。一堅守,就是38個年頭,38個春種秋收始終如一。從病蟲害防治到土壤改良,從良種良技推廣到智慧農業普及,鄭莉事無巨細,親力親為,雙腳滿沾泥土是她服務“三農”的初心。她深知,農技推廣工作不能紙上談兵,只有讓農民真正看到新技術帶來的實效,才能贏得他們的信任與支持。
表彰大會南平市參會人員合影(鄭莉右一) 她常說“自己會不是會,教會別人才是會”。作為一名科技特派員,她意識到農業發展要傳承傳統農耕智慧,更需科技賦能創新。為了能夠更好地將新品種、新技術傳授給農民,她白天扎進稻田做示范,夜晚走村入戶辦課堂,雨天線上答疑解難題。只要農戶有需求,她就會第一時間奔赴現場,及時幫助他們解決疑難,挽回損失。 “在鄭教授的指導下,我從沒有任何種糧經驗到現在能掌握水稻全程機械化栽培技術,一年能輕松承包3000多畝稻田種植再生稻,而且畝產還超噸糧。還促成了我和祥禾米業公司簽訂‘公司+農戶’模式合同,種植中高端優質稻新品種,優質優價大大提高了經濟效益。”臨江鎮水西村種糧大戶馬芳華開心地說。 如今,越來越多像馬芳華一樣的農戶,借助科技力量實現了增產增收。看著曾經連農藥配比都不會的農民,成長為能嫻熟操作著插秧機、無人機,鄭莉深感欣慰。她說,“農民要致富,關鍵靠技術,科技,真的能讓土地生金,為了‘三農’工作,我再苦再累心也甜。”近三年,鄭莉累計培訓農技人員和新“農人”達6000余人次,平均每年還為20余位種糧大戶提供寶貴的技術支持。
鄭莉在田間檢查情況 在有著“福建糧倉”美譽的浦城,保障糧食安全始終是鄭莉肩上的重任。2020年,在石陂鎮申明村陳兆武山農米業示范基地上建立千畝再生稻高產高效栽培技術示范片,面對閩北山區氣候復雜和技術空白的困境,鄭莉團隊幫助農戶從品種篩選、栽培技術、病蟲防治等全鏈條攻關。歷三年磨一“技”,不僅攻克再生稻種植技術瓶頸,更實現畝產突破性飛躍。 “再生稻的豐收離不開鄭教授和她的團隊多年來的悉心指導,她就像我們的主心骨,只要她在,我們心里就踏實。”提起鄭莉,石陂鎮種糧大戶陳兆武眼中滿是感激。2024年,再生稻高產高效栽培技術示范片年平均畝產達到1297.9公斤,最高年畝產1380公斤,比常規種植單季稻畝增600多公斤,每畝效益增加800多元,不僅創歷史新高,再生稻一種兩收還遠超“噸糧”。近5年累計推廣再生稻機械化栽培23萬畝(居全省首位),累計增收稻谷1.15億公斤,總產值增加3.105億元。這份成績的背后,是她無數個日夜的堅守與付出。
再生稻高產高效栽培技術示范片現場(資料圖片) “鄭莉同志身上有股‘釘釘子’精神。”浦城縣農業農村局局長孫杰深有感觸,“38年來,她的足跡遍布全縣19個鄉鎮,不是扎根田間地頭調試數據,就是在鉆研技術改良方案,浦城再生稻從試種到高產的突破,她功不可沒。”再生稻高產高效栽培技術示范片的探索與實踐成功得到上級的認可和肯定,相關技術成果也獲得了農科院共同開展的“再生稻高產高效生產關鍵技術創新與應用”課題2020年福建省科技進步獎一等獎,“超級稻高產栽培集成技術”課題獲全國農牧漁業豐收獎二等獎。 她是實踐的開拓者,更注重理論的傳播。在田間地頭積累經驗后,鄭莉開始收集新品種、新技術的試驗示范數據,將實踐成果寫成課題總結論文,二十余篇經驗總結與學術論文先后登上國家級、省級CN 刊物。她主持編寫的《浦城縣新型農民科技培訓教材》《浦城縣優質稻高產栽培技術手冊》《浦城縣冬季作物高產栽培技術手冊》,讓承載著農業科技的教材與手冊真正走進農村,幫助了數萬農民掌握科學種植技術,享受科研成果帶來的紅利。 當科技種田的理念在浦城大地生根發芽,鄭莉依然奔波在田間地頭,用實際行動詮釋著一名農技工作者的責任與擔當。未來,她將站在新的起點,繼續弘揚廖俊波精神,持續在農業戰線上腳踏實地,努力鉆研,以更飽滿的熱情扎根農業一線,為鄉村振興和農業現代化貢獻更多巾幗力量。(徐裕)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