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綠色發展理念奏響人海和諧樂章
| 2025-04-17 11:18:17??來源:福建日報 責任編輯:肖練冰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黃艷平 海洋生態文化是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2024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考察時指出,深化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構建從山頂到海洋的保護治理大格局,擴大生態環境容量。這就要求我們深入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以更大力度推進海洋生態文明建設,弘揚中華優秀海洋生態文化,奮力譜寫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式現代化新篇章。 海洋生態文化是人類在逐步認知海洋、順應海洋、利用海洋過程中,保護生態環境、追求生態平衡所形成的人與海洋和諧發展的一切文化成果和價值觀念。中華先民自古傍海而居,耕海牧漁,得魚鹽之利,享舟楫之便,涵育出“人海和諧”的生態價值、“與道合一”的生態智慧、“與天地共存,與萬物共生”的生態倫理意識、“和諧萬邦”“海納百川”的海洋和平意識,體現了中華民族敬畏海洋、保護海洋、探索海洋的精神品格,彰顯了中華優秀海洋生態文化開放性、包容性、和平性的特質。中華優秀海洋生態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美麗中國建設和海洋強國建設的精神文化支撐,它以人海和諧共生的本質內涵,在新時代彰顯出生態系統的相融性、發展模式的包容性和生態福祉的共享性價值。新時代新征程,加強海洋生態文明建設,以時代精神激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生命力,必須堅持人海和諧的綠色發展理念,牢固樹立海洋生態文明意識,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式現代化建設。要一代接著一代干,久久為功,建設美麗中國。 倡導人海和諧,加強海洋生態文明意識。深入發掘中華優秀海洋生態文化資源,把綠色發展理念轉化為全體人民的自覺行動。深入發掘中華優秀海洋生態文化資源,利用“國際海洋周”“世界地球日”“全國海洋日”等主題宣傳活動,以及博物館、圖書館等文化空間,開展海洋保護與綠色發展宣傳和科普教育,強化海洋生態的責任意識、價值意識、發展意識、協調意識,汲取新時代海洋生態文明建設的動力和智慧,推動形成全民參與、全時守護、全域覆蓋的海洋生態文明社會共識,加快形成綠色生活方式,共享海洋福祉。 堅持陸海統籌,強化海洋生態環境綜合治理。統籌陸地與海洋,構建從山頂到海洋的保護治理大格局是深化海洋生態文明建設的關鍵環節,也是強化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和防止污染的關鍵手段。海洋生態環境問題,表現在海洋,根源卻在陸地。必須轉變“先污染后治理”的發展路徑,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首先,實施陸海統籌、區域聯動的海洋生態環境監督管理制度。加強規劃、標準、監測等監督管理制度的銜接協調,避免陸地污染向海洋排放,守住海洋生態安全邊界。其次,實施海洋生態系統修復工程。針對近海陸域、海岸線和灘涂濕地等開展陸海生態“一盤棋”保護和修復,促進海洋棲息地及其功能恢復、生物資源恢復和物種復育,提升海洋生態系統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這既是建設人海和諧共生的擴綠之路,也是增加優質海洋生態產品供給、建設“水清灘凈、魚鷗翔集、人海和諧”美麗海灣的必然要求。 兼顧保護與開發,推動海洋綠色低碳發展。海洋生態文明建設應統籌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以高水平保護支撐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推進“生態+”海洋綠色經濟轉型升級和融合發展,推動形成低碳循環、集約高效的發展模式。一是優化海洋空間保護與經濟開發布局。編制海岸帶及近岸海域空間規劃,強化海洋經濟發展的紅線設定,明確海洋生態保護空間與開發利用空間。當前,我國已劃定海洋生態保護紅線約15萬平方公里,形成重要的藍色生態屏障。二是推動傳統海洋產業綠色低碳轉型。依托科技創新,鼓勵傳統產業向更加清潔、綠色、高效的產業技術應用轉型升級,探索海域空間生態資源集約高效清潔利用的新模式。培育壯大數智漁業、海洋可再生能源開發、海洋生物醫藥、海洋裝備等綠色新興產業。布局深海開發產業項目,如平潭的“海上風電+海洋牧場”融合試點項目,并將紅利向海洋生態旅游等產業轉化,為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強勁動能。 延伸生態產業鏈,拓寬海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碧海銀灘也是金山銀山,海洋生態文明建設應打通“碧海銀灘”與“金山銀山”的雙向轉化通道,實現生態產業化與產業生態化雙輪驅動,創新海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為海洋資源可持續利用提供新路徑。一方面,促進產業融合發展。推動海洋生態優勢轉化為旅游及創意產業發展優勢,打造“海洋生態文化IP+數字文旅”模式,開發大眾喜聞樂見的文化創意產品,走出一條文化賦能、產業增值、生態反哺的綠色發展之路。另一方面,創新多元“藍碳”機制。提升海洋碳匯能力,利用“藍碳”優勢拓寬生態產品價值轉化路徑。積極推動海洋生態產品經營開發,打造“藍碳”經濟全產業鏈,通過科技創新與成果轉化,有效轉換“藍碳”生態產品價值。推動“藍碳”與綠色金融融合發展,開展“生態資產權益質押+項目貸”等模式。建立多元“藍碳”交易機制,如廈門產權交易中心設立海洋碳匯交易平臺,構建“山頂到海洋”的生態價值交易體系。把生態要素的“含藍量”,轉化為高質量發展的“含金量”“含綠量”。 [作者為福建社會科學院副研究員。本文系2022年度福建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一般項目“新時代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理論創新與實踐研究”(項目編號:FJ2022XZB005)階段性成果]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